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漫忆大名城内牌坊和庵观寺庙

漫忆大名城内牌坊和庵观寺庙(1)

发表日期:2012-3-11 22:41:4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于北宋时期名为北京大名府。宋仁宗时,曾派寇莱公知大名府事,寇公在任时曾书联曰: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一语点破当时大名地理位置之重要。历代王朝皆列为军事、政治重镇,因而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民风开朗。大名人置身于达官显贵者,大有人在,遗留下石碑、石坊等不少历史文物,仅大名城关,就有木、石牌坊二十余座。

修建牌坊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奉旨敕,帝王为表彰其臣仆,敕建功名坊节孝坊。每建一坊需动用库银一、二万两甚至数万两。所建牌坊多是大型或大中型石坊。一种是:地方官吏,如省、道、府、县申请批示,下令建坊,都是为节妇孝妇建小型石坊。此类石坊皆是在道旁路侧修建,每建一坊亦须银三千两,甚至数千两,一般是不动或少动库银,大多数捐自民间。

四十年代初,尚可看到大名城内四大街均有石、木牌坊存在。部局位置亦较工整。东大街满州街口,有一座李家石牌坊,为大型透雕石坊,是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其坊高约十二米,宽约十米多,一顶、二表、三梁,中间大门,两边各有耳门。坊顶是宫殿状,雕有五脊六兽、飞檐、斗拱、瓦垅、脊上雕有各种立体动物。顶下有一石雕立匾,上刻圣旨二字,表明系奉旨敕建。一道梁下镶有一表,上刻一朝元老四字,二道梁下为二表,上刻兵部右侍郎李景元,三道梁下两头均有透花石饰镶装。两边耳门较低,亦较窄,也是一顶二表三梁构成,但两表均是透花石雕装饰。梁、立柱均是镂空立体透花浮雕图像,人物花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四根立柱两边均有两块大型稳石夹持柱根,每块稳石夹上均有两头立体雕塑的石狮子,形象凶猛威武,颇为壮观。石坊装修浑然一体,雕刻之精细,气势之雄伟,令人叹为观止。

北大街北门里食品公司门南边,有一座陈家石牌坊,是陈铁川之石坊,上刻一门双节四字。西大街西门里煤建公司门东边,有一石碑坊,是郭督察郭增光之石坊。他做过山西按察使,石坊上刻有豸绣承恩四字。南关南街火神庙以南有两座石牌坊,均系张家石坊。其一是张名道之妻王氏的贞节牌坊;其二是张朝纲、张应风父子二人做官,敕建紫浩重光石坊。这几座大型镂空立体透花石牌坊均是奉旨敕建,其规模大小,雕刻技巧,造型结构,均与城内东街满州街口的李景元的一朝元老石坊相伯仲,镂雕之精细,造型之美观,气势之雄伟皆可与其比美。

东大街第二座石坊,在工会体委广场口以东,是一座中型平顶石坊,高约十米,宽约十米,一顶二表二梁,平顶上边无雕塑,横梁立柱皆平面雕刻,无镂空立体浮雕,花纹人物亦很精美。此石坊是河南监察御史吴道名之石坊,上刻乌台秉宪四字。南大街两座石坊。一座在南门里医药公司门南边,一座在老百货公司四零门市部北边,均平顶、中型石坊,其规模形状,均与东大街吴道名的乌台秉宪石坊相同,亦是平面雕刻,但石质严重风化,字迹剥落,无法辨认,此坊究属谁氏,无从考查。

据说北大街原有六座牌坊,进入民国仅存其二。一是上述北门里陈家一门双节大型石坊,二是座落在城关供销社大门南边的一座木质大型牌坊,造型别致,高约九米,宽约十米,横梁立柱、装表等均是木质,坊顶是砖瓦结构,呈宫殿状,上有五脊六兽,脊用绿色磁釉花砖,瓦是绿色磁釉筒子瓦。亦是奉旨敕建,上刻:九世公侯是董姓牌坊。造型美观,气势雄伟,别具风采,远观近睹,令人爽目。其余四坊,除在黄小街口南边路西,尚残存一立柱夹石供人凭吊外,其它三坊均荡然无存,更无可考。

西大街原有石坊两座,除上述郭增光的豸绣承恩大型石坊外,第二座在刘家花园口与大槐树之间。该坊仅存道两边残柱夹石,坊身已无。据说是刘家牌坊。根据残存立柱夹石的形状花纹推测,也是一座大型的镂空立体浮雕石坊。这一座石坊和北大街的四座石坊,究竟毁于何时,何因,而被拆除,亦已无法考证。

另一座木质牌坊,座落老大名府衙(现百货五金库)门前,府前街(现为县前街)南口,是大名府衙前迎门坊,高约九米,宽约九米,亦是木坊瓦顶,上刻天雄古治四字,较北大街董家九世公侯木牌坊则大为逊色。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江苏昆山人程廷恒任大名县长时,曾维修一次,恢复旧貌。

南关南街共有三座大型石坊,除上述火神庙南张家两座大型石坊外,在南关十字街南约五十米处有一座石坊,究属何氏?众说不一,无从考证。此外南关成家坟有一座墓道石坊,北关陈铁川陈氏先莹坟前有一座墓道坊(现汽车站),均是随墓而建。

此外,大名城内还有几座小型石坊,大多数是节孝坊。东南城角酒厂西边靠南城墙根有一座王家贞节坊。南门西南顺城街路南一座贞节石坊,张小街路西敬老院门北边,有一座贺家节孝石坊。道前街路南县社大门西边,有一座贞节石坊。菜园街城关粮站东边有一座贞节石坊。羊市街路西有一座贞节石坊。南大街路西有一座杨家节孝坊。这些小型石坊均系地方官吏所建,均系小型平顶石坊,平刻花纹亦较简单,均在路侧道旁,顺街而建。道前街老五女师学校校门东边,有一座界于中小型石坊之间的平顶石坊,高约七米,宽约八米,系平面花纹,石质风化,字迹剥落,不易辨认,有人说是牛家石坊?不知是否。

一九三七年六月大地震时,这些牌坊,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石坊梁断柱裂。木质牌坊,动摇顷斜。至一九四九年初,这些木石的古老文物,确有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之虑,并有碍交通,逐渐拆除,现已无存。

所谓庵观寺庙是佛门道教弟子修身养性的栖息之所,亦是宣扬佛门道教的人生宿命论的布道讲坛。旧社会宣扬神鬼和人的宿命论,起到了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的法规刑律所起不到的作用,正如南城隍庙大门里的两块石碑上所刻的那样:明有法度幽有鬼神。活人一旦犯了法,即便能逃脱法网,死后也要受到神鬼的惩治,显而易见,修寺建庙的主要意义就在这里。名刹古寺建筑雄伟坚固,构思精巧奇特,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可任怀古者去寻幽探奇,凭旅游者去观光欣赏。大名古城为历代五朝之重镇,道、府、县三级政权同驻大名城内,俗有七十二衙门之称。不仅军政机构重重叠叠,就寺庙建筑而言,也是根据各级政权所需,而竞相重叠。如城隍庙、孔子庙(文庙)、关帝庙,这三座庙宇各级政权必须修建外,还根据各自所需再各自建造各种各样寺庙。仅大名城内和东西南北四关厢(大名城关整个所属区内)约十平方公里内,就有大中小型各种寺庙不下四十余座;群众自建的单间小庙还不在其内。大名城内的寺庙分为南半城和北半城,南半城的寺庙是大名府所建,而北半城的寺庙则为大名府首县元城县所建,原大名县所建寺庙还远在古城正南八华里处的旧大名县,现叫旧治村的村中。这些寺庙的数目亦未列入古城内的寺庙数内。

南半城的南城隍庙(府建,现为草辫厂),占地就有一万多平方米,大门内甬路直通过厅,甬路两旁各立一块石碑(上已有述)。过厅后东西各配房五间,再往里便是一座坐南向北的戏楼,正门从台下通过。戏楼两边各有角门供人出入,戏楼分前台后台,中间是透花木质隔扇。前台二大间,后台五大间。戏楼的造型古朴美观,雄伟华丽。戏楼对面五十多米处是城隍大殿,戏楼两边东西各有十间廊房,廊内塑有大名府所属八个县县城隍的泥塑坐画像,八县是: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濮阳、东明、长垣等八县。原来的塑像于1927年办织布厂全部拆除。1941年日伪县长李泽新又重新将城隍庙修整彩绘,八县城隍改为画像,两廊墙壁上又绘制了死后在阴曹地府受各种各样酷刑的壁画,如椎捣、磨研、锯解、刀山、抱火柱、灌铁汁等等残酷刑罚,形象逼真,颇具匠心,看后叫人胆战心惊。正大殿正中是府城隍泥塑坐像,形态威严肃穆。两泥塑站像,有手拿生死薄的判官,手持钢叉的牛头马面。大殿前半部分是鼓棚,鼓棚东西两边各塑有一列站班塑像,奇形怪状的鬼神,有路神(俗称大头鬼)、黑白老吉(二吉角)以及其它,个个神态怪异,面目狰狞,瞪眼咧嘴,张牙舞爪。大殿内空旷宽敞,光线暗淡,阴森恐怖。大殿广开五大间约十七八米,殿深约二十米,殿高约十余米,建筑形式采用宫顶结构宫殿式样,五脊六兽,协山转角,飞檐斗拱。殿顶用深绿色釉面瓷瓦瓦顶,屋脊上装有各种禽兽立体雕像。殿角飞檐各悬铜质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殿内彩梁画栋,两人合抱粗的南松立柱,涂以暗红色彩漆。墙壁绘画以暗蓝色为主色,配以灰黄绿红各色,显得殿内色调庄重肃穆,院内古树参天,殿内光线阴暗,看各个泥塑神像,似觉蠢蠢欲动,给人以精神压抑和视观错觉。白日一人独处其中,确能令人毛骨悚然。难怪俗云:一人不看庙,此言不无道理。大殿造型从整体上看,可谓雄伟壮观,气势宏大,结构精巧,式样古雅,观后令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