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间工艺 >> 东屯纸灯笼

东屯纸灯笼

发表日期:2012-3-6 17:44:4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灯笼始于秦汉以后,纸灯笼可能源自东汉有纸发明时期。灯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连,街道建筑物上、住宅门口、住室及客厅里、庙宇中,处处有灯笼。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宫灯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语音相近,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旧时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还是元宵节的花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营造喜庆的气氛;小孩手提各式各样的小花灯笼,在室外开心地玩耍嬉戏,展示了太平盛世的辉煌。

沙圪塔乡东屯村,曾经是大名县传统纸灯笼的发源地之一。东屯村纸灯笼始于何时,由于资料缺失难于确定具体的年代。只从老年人口述中得知,清朝乾隆年间东屯村就有此工艺;解放后传人有张玉臣、张玉贵、韩贵仓、韩贵臣等人;沿袭到二十世纪末,传人有张喜民、张发民、张同喜、韩富国、韩明杰、韩新征等人。

东屯村纸灯笼分有四面立方体形、六棱圆柱形、椭圆形等,灯面图案因制作人和购买者喜好各异,制造方式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为:

第一步,制作骨架。四面立方体形和六棱圆柱形灯笼的骨架一般选用高粱上部秸秆俗称格挡键儿作原料,分别制成立柱和方形灯口,弯曲衔接的地方用竹篾穿插;椭圆形灯笼上下两个口用格挡键儿扎制,中间用竹篾做成拱体,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

第二步,印制灯面。灯面材料选用白纸或绵纸,按照骨架面积裁好纸张,用自制的木刻印版印制,印版图案选用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以人物为主。也有不用印版自己绘制的。

第三步,粘贴灯身。把印好的图案或自行绘制的纸张粘贴到骨架上,按照骨架设计的四面或六面分别粘贴,组成灯身。因为木刻印版印出的图案是单一黑色的,还要用毛笔沾上各种调制的彩色分别上颜色,以使灯面华丽美观。自行绘画的则直接粘贴。

第四步,穿提头、粘蜡烛。用柳枝弯成倒u型,下部连接一个木片,在木片上插或粘上蜡烛(光源),把u型在灯笼底部框内穿入,在上部框内穿出,用棉线系住u型上端,用手提起或连接到一根秸秆、小木棍上提起,即可赏玩。

东屯村手工艺制作的纸灯笼,由于成本小,价格低,花样多,图案美观,解放以来曾在杨桥区一带盛极近50年。制作者从入冬开始工作,到春节后开始上市,一般不到元宵节就卖完,多年出现供不应求。但限于手工制作量小利薄,没有形成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加上后来大工厂出产的塑料生肖特型电灯笼的冲击,和农民进城打工潮的影响,东屯村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纸灯笼成为了村内历史文化的一页,成为了人们童年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