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圪塔乡东屯村,古村名称于儿庄屯。该村有座“三星庙”,三星即“福禄寿”的简称。据说三星神执掌着人的幸福吉祥和长寿,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影响。俗话说:“人间福禄寿,天上三吉星”。 三星神的形象和蔼慈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百姓都亲昵地称他们“三星老”。又因为他们是幸福长寿的象征,所以人们在对他们顶礼膜拜的同时,还将其当作吉祥物送给亲朋好友,从而使三星的信仰广泛深入民间。
东屯村三星庙在村后街中部,坐北朝南,原有殿宇5间,正殿正中间供奉三星爷;三星爷东邻是关爷,西邻是二郎神;关爷和二郎神两侧又分别供奉苍龙和蛟龙两尊龙王神位,另有两尊“跑轿”(神灵的侍者)分列在龙王神像两旁。人们在乞求幸福吉祥和长寿的同时,遇到大的自然灾害也常求助于神灵,旱季求雨即是其一。由于三星庙中供奉有苍龙和蛟龙二神,人们认为龙掌管着雨水,在旱季则到三星庙求雨,往往“应验”。后来,人们又在三星庙的西间偏殿增塑了“九龙爷”木制神像,相当于“龙王”。此庙解放初期改建为学校,后拆除,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为一座小型庙宇,木制神像改为布画像。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漫长岁月里,生活和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村民,饱受干旱之苦,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对大自然的飘忽变幻,充满恐惧,以为在人之外,另有神鬼主宰着世界。所谓的“旱”,是由专司干旱的“旱魃”作祟。而能克旱者只有水,主宰行云播雨的龙王正是旱魃的克星。所以,每逢旱象逞凶的时候,总是求祈于龙王降雨,以至沿演出许多求神祈雨的活动,诸如请神求雨、唱戏求雨、游行求雨等。这里讲述一个发生在东屯村“九龙进城”游行求雨的故事。
相传由于东屯村求雨比较“灵验”,清代和民国初期,该村曾应知县之邀几次长途游行到县城求雨。县城游行求雨源于清代大名府元城县一位知县的梦。相传清乾隆时期某年五月到六月,大名元城全境大旱,禾苗干枯,知县非常焦急,一天夜间梦到县境西北部有九条龙一起降临大名城,天上下起了大雨,旱象解除。第二天,知县在大堂上向众僚属讲述此梦,僚属认为这是上天助示,提出应派人到西北部访问“九龙”所在,请“九龙”降雨,知县应允。访问中获悉,杨桥地方于儿庄屯(现东屯村)有一座三星庙,庙中供奉有“九龙神”,知县即邀请村民起驾“九龙神”到县城帮助求雨。六月六日,村民凌晨把本村“九龙神”从庙中请出,恭恭敬敬地给龙王披上红布,抬入黑布轿中,八人大轿起驾,轿前九人高举彩旗(象征九条龙),轿两侧数人敲锣打鼓,轿后男村民(不要妇女参加)浩浩荡荡,一路行进。途中所经过的村庄为了能够得到龙王爷的恩泽,由村里人从本村村口接轿,一直抬到另一个村的村口,再由另一村人接轿,依次传递。每过一村庄时,当地村民都要迎住“九龙”大轿,跪满一地,烧香敬纸,上供祭品,并在轿前用清水洒道,恭敬送出。至县城时,知县已传示洒扫街道,各商铺、居民门首供设龙神牌位、香案。知县率僚属素服徒步出城,僧众、乐队随后,迎接“九龙”入城。从北门入城后,游行队伍环北、南、东、西四条大街一圈,把“九龙神”抬至城隍庙神坛供奉祭祀,举行求雨仪式。知县拈香行三跪九叩首礼,僚属随后效法,僧人、民众轮流跪拜、燃香颂经,典史监坛照料香烛。事也巧合,求雨仪式进行中,乌云突然铺天盖地而来,接着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一直下了半晌。知县和众人在大雨中欢呼起来,有的感激涕零,向“九龙神”像磕起了响头。事后,大名全县解除旱情,知县亲笔题写了“九龙进城”金字大匾赠与村民。村民把金匾悬挂于三星庙大殿门外,世代珍藏,至解放初期该匾尚存,后来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