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大名县乡村盛产老粗布。沙圪塔乡东屯村,是大名县老粗布传统工艺的流传地之一。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村民世代沿用手工织布工艺制造而成。它是村民居家和服装的传统面料。
老粗布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纺纶”出土;商周时期诞生了木质纺织工具——腰机;汉代出现斜梁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元明之际,人们已将多种手法揉于棉织工艺,使粗布制造完全成熟;到了清代,老土布晋身为特殊的贡品,成为大内御用之物;民国和新中国建立初期,老粗布作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普及乡村。在纺织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老粗布逐渐被现代化纤、毛线等制品所代替,但其工艺仍在流传。
老粗布的意境——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老粗布的传统用色多以大红大绿、纯黑纯白穿插,多种纹样经过农家妇女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纱线色彩的不同变化,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变换多端,风格粗朴豪放。它是当代农民依托古老的织布工艺一梭一梭精心织造而成,既蕴含古老的人文气息,又织入现代的流行色彩,让人有一种既返朴归真又舒适自然的感觉。
老粗布的品质——老粗布有着机织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产品质地柔软,手感极佳,冬暖夏凉,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民族图案,色彩艳丽,肌肤亲和力强等特点,又因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属纯天然绿色保健棉织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由于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采用纯手工制作,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天然的产品。
老粗布的织造工艺——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比较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历经很多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其主要工序工艺是:
1、轧棉花:用轧棉花机将采摘的棉花脱去棉籽。轧花机结构简单,脚踏操作,通过表皮与铁齿互相滚动,挤压棉花,将棉籽与花絮分离出来。棉花少则用手把棉籽剥去。
2、弹棉花:早期用木槌和弓弦敲击棉花,后来采用半机械的弹花弓,将脱去棉籽的棉絮蓬松开。
3、做棉花结(音jue)儿:把弹蓬松的棉花搓成若干个小短。 4、纺线:用木制纺车人工手摇,把棉花结儿纺成棉线,可日纺五两左右。方法是纺者右手绞动纺车柄,带动车轮旋转,纺车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拿着棉花结儿的左手慢慢扬起,通过纺车轮子的旋转,将棉花纺成细线,然后固定到纺车下端的锭子上。上上下下,如此往复,软软的棉花就渐渐变成一条条棉线,成为线穗。
5、拐线:把纺成的线穗子用打线车打到线拐子上,脱下来成若干捆。
6、漂染:将成捆的棉线根据需要漂染上色。
7、上浆:将漂染上色晾干后的棉线,用细白面糊浆洗,以增加棉线的韧性,防止断线。
8、摞线:把浆好的线转到摞子(木制、方形)上,做成相当于现在纺织厂的一个一个的纱锭。
9、牵经:将缠好的摞子(线锭)按照设定的顺序摆在地上,然后一根根地将线牵引、编整在一起。这道工序决定着所要织成布的长短、宽窄和花色,人要在线锭之间根据需要来回缠绕几十根棉线,忙活一天下来,往往像走了几十里路。
10、上经线:即把经线固定在织布机上。操作时用手执线,卷到织布机的后端线轴上,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线松紧不一,织布时易被梭子打断。
11、挽综(音zeng):综扣长短要一致,使上下经线截然分开,梭子来往畅通无阻。
12、刷机:固定好的线要梳理均匀,这叫刷机。
接下是递综、穿杼。两人合作,一人递、一人穿,将棉线按照刷好的顺序一根根地穿到织布机的杼缝里。递综、穿杼这些工序处理的都是布的经线,还要有纬线才能织出布来。将纬线缠绕成两头尖中间粗的穗状体(俗称“笼步子”),放进织布梭中用作纬线。这些做好了以后,织者坐在织布机前,两脚协调踩下踏板,两只手来回投梭、接梭,让经线和纬线交替交织,古老的织布机发出“咣咣”的响声,布就一点点织成了。
最后是修整布。先将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将布密封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取出,喷浆折叠,放到石头上垂扁。经过这几道工序,成品布漂白、平滑、挤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东屯村织造老粗布除自用、馈赠外,曾是很多村民的一项家庭副业。八十年代后,随着纺织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多选用化纤、羊毛、皮革等制品做衣物,老粗布逐渐被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