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一位著名宰相。他精心辅政,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断案如神,受到百姓及正直官吏的称赞,朝野上下尊他为狄公,到了晚年,武则天和朝中官员更以“国老”敬称。唐时的大名唤作魏州。万岁通天年间,狄仁杰任魏州刺史,公廉清明,惠政于民,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狄仁杰离开魏州后,当地官吏和乡绅、百姓为之建立生祠,以铭记他在当地的政绩和对百姓的恩惠。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造反,夺取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又很快攻占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十月,孙万荣率部长驱南下,一举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州市),杀死刺史陆宝积,屠杀吏民数千人,接着,兵临瀛州(今河北河间市),逼近魏州(今河北大名),河北震动。朝廷几次派重兵围剿,均遭惨败。魏州刺史独孤思庄焦急万分,急忙组织四围百姓入城,协同军队守防。
魏州是隋唐时期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南距黄河不足百里,是京都长安的桥头堡,此城若失,敌军可迅速越过黄河,威胁长安。朝廷见几次出兵不利,只好采纳众臣建议,宣召被贬到彭泽的原朝中宰相狄仁杰,接替独孤思庄任魏州刺史①,严阵布防,阻止契丹继续南进。
早年,狄仁杰任豫州刺史的时候,惠政于民,口碑极好。这时,武则天已经称帝。这是个多重性格的女人,她专断、多疑,对反对她的人,经常利用酷吏进行无情打压,甚至杀害;但她又十分重视和善用人才。她听说在豫州任职的狄仁杰极有才干,就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把他调到京城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居宰相。朝中有个酷吏来俊臣,很受武则天赏识。他经常罗织罪名,陷害忠良。狄仁杰入朝不久,就被来俊臣诬陷入狱。狄仁杰机警多智,在狱中,他一面假意招供,免被害死;一面趁狱卒不备,偷偷撕破被子,用碎布片写了封申诉书,让家人借送饭的时候带回家中,然后托人转交武则天。武则天看过申诉书,知道狄仁杰冤枉,下令把狄仁杰从监牢里放了出来。武则天虽然免了狄仁杰死罪,但因狄仁杰“谋反”的案子是她亲批,还是把他的宰相职务撤了,降职到彭泽(今江西彭泽县东南)做县令。
狄仁杰奉命守备魏州, “以逸待劳,以柔排刚”、“外示无虞,内为之防”②,很快下令把独孤思庄招进城中的百姓全部放归乡里,只令将士守卫城池。有人不解,狄仁杰坦然说道:“敌人离我们这里还远着呢,何必这样劳累百姓?万一敌人来了,我自有办法对付。”军民见狄仁杰胸有成竹,畏惧感顿消。此时的魏州,百姓安心种地,将士尽力守城,虽大敌当前,不见慌乱。这事很快传到契丹反将孙万荣的耳朵里。孙万荣素闻狄仁杰的威名,深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见狄仁杰兴师动众,加派重兵,反将集中在城中的百姓遣回,搞不清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生怕遭到暗算,只好退兵。契丹回撤后,狄仁杰“缓赋宽役,劝农课桑”③,不出半年,魏州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闻知十分高兴,对狄的疑虑全消,很快委任狄仁杰为幽州都督,让他坐镇幽州(今北京市),防范北部契丹再来进攻。神功元年(公元690年),北部局势平稳,狄仁杰奉命还朝。武则天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做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武则天对狄仁杰十分信任,也十分敬重,狄仁杰很多施政见解都被她采用。她还常常对着满朝文武称之为 “国老”。到了晚年,狄仁杰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狄仁杰活到九十三岁,他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样早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狄仁杰功在社稷,利在民生。他离开魏州后,魏州吏民念念不忘旧情,他们在魏州城西南不远处(今大名县城东五里)为狄仁杰修建生祠一座④,每年岁首来到祠堂,献上猪羊美酒,为他祈祷祝福。《太平广记》一书上记有这样一件事:一天,狄仁杰上朝,一副喝醉的样子。武则天知道狄仁杰从不饮酒,便问他因何面带酒色。狄仁杰笑着回答,说是魏州百姓在供飨他,向他敬酒,推辞不过,饮了几杯,因不胜酒力,所以如此。武则天派人到魏州查验,果然是真。该书还记载 “狄仁杰显灵”的故事。说是狄公死后多年,有人黄昏醉宿狄仁杰祠堂,半夜醒来,见一人恭敬地跪在堂下,朝着上面说话。堂上有个声音问他何事,跪着的人答道:“我奉命要去魏州搜寻万名人役。”只听堂上说道:“魏州灾祸连年,人困财乏,不可以去,换别的地方吧!”下跪的人连忙说:“好,容我去向上司禀白。”不多时这人转来,向着上面说:“已经移命镇州了。” ⑤说罢,这人就不见了。事也凑巧,就在这一年,伺图称霸河朔的晋王李存勖分兵讨伐镇州(今河北正定),两军厮杀,死伤甚众。——这大概就是故事中所说的“移命镇州”吧?狄仁杰不枉魏州对他的一片深情,死后英灵还佑护着魏州的黎民百姓,可歌可泣。当然,这是文人和当地百姓颂扬狄公的神话,不足为信。然而,故事里所饱含的狄公与当地百姓之间互敬互信的深情,实为今人钦佩和赞颂。
但是后来,当地的百姓们却愤然把他们亲自修建的狄仁杰祠堂拆掉了⑥。原来,狄仁杰有个儿子叫景晖,睿宗时担任魏州司功参军,他为官贪婪残暴,百姓冤愤不过,恨乌及屋,一气之下,这才把祠堂毁掉。随着时光流逝,百姓们对狄公后人的劣迹渐渐淡忘,而狄公清正为民的形象依然鲜活在他们心中。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镇守魏州的魏博节度使田宏正感佩狄公的忠义气节,“辨正封疆,咨谋耆老,得是旧址,作为新祠” ⑦,又将狄仁杰祠堂修建起来。百姓们依然年年前去祠堂祭拜,祠堂年年香火缭绕,血食不断。据考,初建祠堂为唐人李邕(yōng)撰文,张继书写;田宏正新建祠堂为冯宿撰文,胡证书写。五代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戴思远自开州北下奔袭魏州,被晋将李嗣源发觉,自澶州赶来,驻军魏州城外狄公祠堂,与城内相为守备,敌兵闻之,不战而退。由此可知,狄公祠在重修一百年后尚在。如今,事隔一千余年,在现大名县城东五里,金大公路南侧,依然树立着唐时魏博节度使田宏正着人修建的狄公祠碑。此碑“刻工精巧,字迹刚劲”⑧,虽碑表多有剥蚀,但部分字迹依稀可辨。最近,大名县人民政府为了推崇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正气,又在狄公祠堂原址重新建起了狄仁杰祠堂,重塑狄公英姿,再扬狄公英名,让一代名相勤政爱民、施政为民的事迹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写毕于2008/8/26)
注:
①《资治通鉴》:“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翔。……〔九月〕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 冬,十月,辛卯(二十二日),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又攻瀛州,河北震动。制起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备。仁杰至,悉遣还农,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陕师大版5/214-215) 《旧唐书卷八十九》:“万岁通天年,契丹寇陷冀州,河北震动,征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贼至,尽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具。仁杰既至,悉放归农亩,谓曰:‘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贼闻之自退,百姓咸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俄转幽州都督。神功元年,入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中华书局版9/89/2889) 宋司马光《宋韩魏公祠记》:“惟唐狄梁公为魏州刺史,属契丹寇河北,梁公省撤战守之备,扶绥(súi﹐安抚)凋敝之民,民安而虏自退,魏人祠之,至今血食。”(见民国《大名县志》。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②③⑦唐冯宿为新建狄仁杰祠所撰碑文中的语句。
④郑樵《金石略》:“大名府南门外狄梁公祠有双碑”。民国《大名县志》:“重建狄梁公祠堂碑,在城东五里屯迤东里许,距旧城根数十武(半步为武)”。
《 民国《大名县志》:“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武后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虏闻亦引去,民仰爱之,为立生祠。子景晖,睿宗时,官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虐,民苦之,因共毁仁贾森祠不复奉。宪宗元和中,田宏正镇魏博,始奏葺之,血食不绝。”(程廷恒本《大名县志》中册/14)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700年)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陕师大版5/253)
⑤《太平广记·卷三一三》:“魏州南郭狄仁杰庙,即生祠堂也。天后期,仁杰为魏州刺史,有善政,吏民为之立生祠。及入朝,魏之士女,每至岁首,皆诣祠奠醊(zhuì祭奠)。仁杰方朝,是日亦有醉色。天后素知仁杰初不饮酒,诘之,具以事对。天后使验问,乃信。庄宗观窥视霸河朔,曾有人醉宿庙廊之下。夜分即醒,见有人于堂陛下,罄折咨事。堂中有人问之,对曰:“奉符于魏州索万人。”堂中语曰:“此州虚耗,灾祸频仍,移于他处。”此人曰:“诺,请往别之。”遂去。少顷复至,则曰:“已移命于镇州矣。”语竟不见。是岁,庄宗分兵讨镇州,至于攻下,两军所杀甚众矣。”(摘自《中华人物史鉴》2/1210-1211)
⑥资治通鉴》:“仁杰尝为魏州刺史,人吏为立生祠。及去职,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颇贪暴,为人所恶,乃毁仁杰之祠。” (中华书局版9/89/2895)
⑧见《邯郸历史大事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