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旧公署,位于今大名县城内南大街西侧的南顺城街。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建于北周时期的大名府城毁于洪水。同年,都指挥使吴成在距故城西南十里的艾家口筑建新城,即今大名县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大名县治迁到距新城东南十里的南乐镇。此前,大名县治一直与府同廓。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卫河水发,南乐镇亦遭水淹,大名县治移入大名府城内的南顺城街。作为大名县旧治的南乐镇,吏民常以“旧治”相称,后来,南乐镇遂更名为旧治,即今旧治村。1914年,元城、大名两县合并,建大名县公署,公署设在原大名府署。位于南顺城街的大名县署改作它用,人们习惯上把这座废去的大名县公署称作旧公署。
大名县旧公署的前身是建于十六世纪的元城书院。明正德十五年,即公元1520年,大名兵备道刘秉鑑在大名府南城门内西侧的南顺城街路北创建元城书院。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①,朝廷在大名特设三省总督,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地,元城书院及附近的文昌阁、五先生祠一并改为总督府。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三省总督改直隶行省,设巡抚,驻大名原三省总督府。行省②建置起于元代。元朝时期,除京师附近直属朝廷中书省,又于河南、江浙等地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行省就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也称作省。直隶省即今河北省。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直隶省府北迁保定,位于大名的省府治所废置,东部仍为书院;西部,即文昌阁,一个时期曾改作察院,也称使院,专一接待朝廷巡视官员及南北来访政客。察院之后为贡院。习惯上,人们把两院分别称为前察院、后贡院。作为察院的文昌阁,建筑别致,儒雅气派,三楼相环。其中正楼名“上达楼”。有一年,巡按杨选视察大名府,公事之余拜先师庙,谒四贤祠,后又莅临此楼。杨选登上最高层,凭窗俯瞰城中,只见街衢纵横,楼宇叠翠,人影绰约;极目望去,又见绿野辽阔,村落片片,翠鸟飞翔,村农隐隐耕作田间。杨选观赏着这京城难得的大自然美景,顿觉心旷神怡。知府见巡抚眉飞色舞,兴奋异常,趁机请他为此楼题写匾额。杨选应允,想起《论语.宪问》中“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一句,欣然题写“上达楼”三字,后又作《上达楼说》一文。“上”通“尚”,有“崇尚、提倡”之义;“达”,就是通晓事理。杨选寓“上达”两层含义:一是“达德”,二是 “达名”。他说,达德,就是“由士而希贤,由贤而希圣,由圣而希天”;达名,就是“由郡而进之乡,由乡而进之省,由省而进至朝廷”。这里的“希”,可释为 “望,仰慕”;“进”,是“出仕,做官”。杨选又说,“今日之养多士于其中”,“非专以达名,望多士也”——书院教育、熏陶众多学子,不单单为朝廷选送辅国栋梁,还要为地方培育众多贤达名士。以后,人们就称此楼为“上达楼”。后来,“上达楼”改称“武库”, “武库”又后改为“止戈”。明兵部尚书王世贞③于隆庆初年曾任大名兵备副使,他于《止戈楼铭》一文中说道:“止戈,戈所止也。于文止戈为武,曰止戈取止勿动也”。由字面分析, “止”“戈”合一为“武”, “止戈”实际与“武库”同义。就是说,无论“止戈”,还是“武库”,都与 “文昌阁”本意吻合:昌文偃武。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元城书院改为天雄书院。
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位于大名府城南的大名县署治地南乐镇遭遇洪水,大名县治所迁至天雄书院,书院移于大名府内的旧通判署(亦称别驾署)。同年,朝廷拨银七千两,命大名知县秦学溥(pǔ)扩建县署。至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六月,历时两年,新署告成。扩建后的大名县署,周有数百米④。步入大门,便见屏壁一道;绕过屏壁,迎面为仪门,再前为戒房,过了戒房便是县署大堂。大堂三间,建有抱厦(shà)、露台⑤。大堂东、西各十五间,为书吏⑥房;堂前甬道⑦两旁为皂隶⑧房。大堂之后为二堂。二堂,就是建于明正德年间、后由巡按杨选题名的“上达楼”。它与两厢楼房各为五间,且三楼相环。再后为三堂,也是五间,东西厢房各为三间。三堂的东面是内宅。内宅主房五间,甬道两旁亦各有厢房三间。内宅门外,有五间过厅,名“悦来堂”。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知县张维祺为过厅挂匾,题写“悦来”二字,作为自律箴言。此外,署内还有雅集堂、幕厅、库楼⑨等建筑。出县署大门,西为监狱,东为衙神庙,再东为典史宅。整个县署鼎新宏阔,为畿南诸邑首指。光绪年间,遭遇洪水,县署大堂倒塌,椽木无存。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大名知县苗玉珂对县署进行大规模整修,半年后竣工。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 ),北洋政府令改州、府为县,大名府建置自此撤销。直隶省分为四道,其中冀南道设治大名,后改大名道。1914年11月,元城、大名两县合并,成立大名县公署,由知府兼理县事。1918年(民国七年),北洋政府在大名旧公署设 “直隶高等审判庭公署”,时称高等法院。1928年(民国十七年),高等法院改为“河北省高等审判庭第二分院公署”,时称高二分院。“有司奉文,鸠工庀材,大兴土木,美轮美奂,规模一新”,远近望之,楼阁崔巍,层层叠叠,较昔日县署,愈加壮观。1934年后,高二分院撤销,改为大名县署承审处。1937年11月,日寇侵占大名。日本在大名成立日伪政府,于此设日伪承审处。1945年,大名解放,日伪承审处被取缔。这期间,大名屡遭战火,承审处受到很大破坏,加之疏于管理,承审处房舍几乎倒塌殆尽。以后,此地辟为民居,大名县旧公署遂不复存。
——写毕于2008年12月16日星期二
注释:
①又说为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
②行省: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总揽该地区政务,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域。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除两京直辖地区外,共有十三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简称为省。清初增为十八行省,后又增为二十二行省。
③王世贞:字元美,又号弇州山人。江南太仓州人,右都御史王忬之子。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九岁,登进士。“隆庆初,以言官荐为大名兵备副使,定军兴供输,郡属赖以不增,历官刑部尚书。文章震一世,所著最富。海内士一得品题,顷刻声名藉甚。中年微伤繁缛,晚乃一归平淡。”(《大名县志》语)
④民国程本《大名县志.建置志》:大名县旧公署“署基约周数百武”。古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现制三尺换算为1米。由此推算,一武即为1米,“数百武”即为“数百米”。
⑤露(lòu)台:亦称凉台,建筑物上无顶的平台。供赏景、休息等用。露,lù。
⑥书吏:清制,内外各官署之吏员皆称书吏。为雇员性质,承办例行公事。
⑦甬道:高楼间有顶棚的通道;也指庭院或墓地通向主要建筑物用砖石铺成的路。
⑧皂隶:这里指衙门里的差役。
⑨库楼:储藏物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