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铁面御史”的打谷场和菜园——大名县郭场村与菜园村的来历

“铁面御史”的打谷场和菜园——大名县郭场村与菜园村的来历

发表日期:2012-2-6 11:21:1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在大名县东南方向有两个分别叫做郭场和菜园的村子,虽然两村相距2公里,但村名来历都与明朝有铁面御史之称的郭增光有关。 

据《明史》记载,大名县人郭增光于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成进士,授金乡知县,此后历任莱阳、潍县知县,任上减免税赋,发展生产,请赈济饥平土寇,声绩卓著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擢广东道监察御史,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这一年巡视中城,时珰势将炽,有中贵缘旨选内侍,胡作非为。郭增光不畏权贵,明知对方是有权势的太监,但仍坚持正义,上奏皇帝予以弹劾。1622年(天启二年),按江南徽宁诸郡,廉恪公正,沉案滞狱,多所平反,称为铁面御史。” 

鉴于郭增光恪尽职守,勤政廉洁,皇帝升他为太仆卿,不久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河南。面对皇恩,郭增光更加勤勉,修军政,明赏罚,峙刍粮,淬甲兵,政务修举。1626年(天启六年)河南闹饥荒,身为巡抚的郭增光疏陈实状,言极剀切,从而促使朝廷及时发帑赈之,民赖以生。随后全身心投入到抗灾救民之中,调粮济豫,开仓放赈,设场分粥,稳控饥民。因赈灾有功,诏赐锦衣一袭,晋工部右侍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大名城内西大街仍存有为郭增光树立的豸绣承恩坊、郭家祠堂。 

就在郭增光全力赈灾之际,浙江巡抚潘汝桢把在杭州西湖侧建设魏忠贤生祠事情上奏朝廷。疏闻于朝,诏赐名晋德,自是诸方效尤,几遍天下。(《明史》)一边是轰轰烈烈的时代潮流,一边是刚刚从饥荒死亡线上挣扎出来的河南百姓;一边是徒有虚名的花架子,一边是关系人民存亡的民生问题。这让一向办事果敢的郭增光一下子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只能听任地方官员自主决断。于是《明史》有了1627年5月河南巡抚郭增光、巡按鲍奇谟建之开封的记载,而且还专门提到开封魏祠规模大规格高,开封之建祠,毀民舍二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周锵与魏良卿善祠成,熹宗已崩,犹致书良卿,为忠贤设渗金像。崇祯皇帝即位后就查办了魏忠贤,把建祠者皆入逆案云,致使郭增光受到牵连。 

那么朝廷给郭增光定的是什么罪呢?据《明史》记载,在魏忠贤案中定罪者分为六等,即首逆(凌迟)2人、首逆同谋(决不待时)6人、交结近侍(秋后处决)19人、交结近侍次等(充军)11人、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赎为民)129人、交结近侍减等(革职闲住)44人。前四等皆列出姓名,并没有郭增光。五等、六等共计173人,列出的部分名字中仍无郭增光。虽然《明史》特别提到开封修建魏祠系参政周锵、祥符县季寓庸恣为之,巡抚俯首而已,但开封魏祠修建规模大、毀坏民舍多,郭增光毕竟是河南巡抚,难辞其咎,应在此两等罪中。 

回到家乡的郭增光从此淡出政界官场,离开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潜心研究古代兵书,撰写《纬韬》。著书之余,躬耕田亩。在今大名县东南一带购置田地,勤耕作种五谷,辟沃土植蔬菜,过着悠闲自得、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于是郭增光有了自己的打谷场、菜园。后来郭增光的子孙中有一支迁到城外打谷场居住而形成郭场村,有一周姓人家迁居曾经是郭增光的菜园之地聚集而成村落,故得名菜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