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县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大街的村庄,其北面依次是御营村、双台村。以大街村为中心,在半径约为3公里轨迹上,还分布着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铁窗口村、城角村、堤上村、堤下村(今改名安庄)。据专家考察及相关史料载,这些村名的来历都与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城有关。
公元1042年5月,为抵御辽国南犯,北宋朝廷升大名府为陪都,定名“北京”,开始大规模整修城池。据史料记载:“宋庆历间复建为北京,如东京(今开封市)故事。”外城在原来80里的基础上收缩为48里,建有9门2座水关。宫城周长3里,建有3大门2小门。宫城内有4殿7门楼,宫城外是左右4厢23坊,“其势略如都城”。《大名县志》载:“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南面三门:正南曰南河,东曰南砖,西曰鼓角;北面二门:正北曰北河,其西曰北砖;东面二门:正东曰冠氏,东南曰朝城;西面二门:正西曰魏县,西南曰观音。又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宋史》记载:“内为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宫城南三门:中曰豫顺,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安。豫顺门内各一门曰东保成、西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西曰丽泽;殿东南曰时巡门;殿后东西门二:东曰景清,西曰景和。次北时巡殿,次靖方殿,次庆宁殿。”其中宫城豫顺门外是都城的中心大街。宋太宗驻跸大名府、宋真宗幸大名府时,护驾军队就驻扎在门外大街两侧。
这座大名府城位于沙麓山下,黄河故道侧,大运河畔,结构严谨,建筑雄伟。外城、宫城分工明确,等级森严。宋真宗评说:“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宋《大诏令》)。
这样一座曾做过五代时后唐都城,做过后晋、后汉、后周陪都,仅在宋代就做陪都70余年的城池,却在公元1401年遭受了灭顶之灾。据县志记载:“明建文三年,漳卫漫溢,城沦为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达3米以上。水灾后的大名府城仅有部分城墙残存于地表之上,其它则淤埋地下。重返这片土地的人们择高处居而形成村落,为纪念这座具有千余年建城史的城池,于是有了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城角村(城墙转弯处)、堤上村(护城河堤上)、堤下村(护城河堤外)。大街村是都城中心大街的位置, 御营村则是皇帝护卫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
双台村俗称台上村,这里曾是闻名一方的百花坞。据《大名县志》记载:“百花坞,北宋王拱辰留守时建,堆石为坞,遍植花草,故名,土人呼为看花台。”为当时大名府城内一景,登得台上不仅可以看到各类花草,而且还可俯视全城。水灾后在残留的高台上形成村落,故名台上村。
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没有西门口村呢?相传,由于府城地处漳河、卫河之间,常常遭遇水患,特别是西边的漳二别子(漳河的民间称呼)水势凶猛,常常冲破西门淹毁城池。为了防漳河大水,封堵西城门永不启用。从此,这座城池便没了西门。然而又一次特大水患,再次破墙而入把大名城淹没了,留下一条现在穿城而过的引河。后来在引河入城的地方修建水关,置铁栅栏,即上水关善利,它好像西门旁的一个窗户,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铁窗口。后有人开始聚居此地形成村落,遂名为铁窗口村。
在今天的北京大名府城遗址上,除了上述村庄外,皆为田野,没有其它村子。加上部分城墙残留,使城址十分清晰。缘于此,该遗址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