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城北有一溜带“堤”字的村庄,由南向北坐落着刘堤口村、康堤口村、万堤村(古称万家堤)、黄金堤村,其侧有沙堤村、闫沙岸村。这些村庄的形成与黄河堤防、故道有关。
据《史记》记载,西汉以前黄河流经大名,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兴筑堤防。但各诸侯国以邻为壑,堤防不规则不合理。秦朝统一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整治。汉代进一步修成系统堤防,并不断增修石工,加高增厚,称黄河下游大堤为金堤,寄寓了人们对黄河堤防坚固不溃的美好愿望。据《大名县志》(民国本)记载:“金堤为汉时旧堤,势如冈陵、绕古黄河历开州(今濮阳)、清丰、南乐入县境,东北趋山东馆陶(今河北馆陶)计长二百余里。”大名县境内这一段残断连绵20公里的长堤,就是汉代金堤遗址。王莽深知黄河洪水泛滥的厉害,建立新朝后加大对黄河堤防的治理,多次对金堤进行加筑,使百姓鲜受灾害。为纪念王莽筑堤之功,加上大名县(当时称元城)是王莽家乡的缘故,民间称之为王莽堤。
《汉书)记载,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北魏郡(濮阳境)泛清河以东数郡”,黄河再次改道。王莽认为河水东流,从此元城老家祖莹不再受黄河之害,所以不予堵塞(实际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根本无法堵塞决口),以致“北渎遂空”(史称濮阳以下的黄河为“大河故渎”)。从此,河南濮阳以下的黄河成了枯河,两岸人民不再有水患之忧,不再受水灾之害,人们便把河南濮阳至河北东光县这一段枯河称为王莽河。东汉史学家班固记载:“禹酾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河所经;一则北渎,王莽时绝,故世俗名是流为王莽故河。”
据有关资料考证,西汉以前黄河流经大名县境长达613年。黄河改道后,人们开始在堤防、故道上生产生活,后来形成村落。刘堤口村、康堤口村、万堤村、黄金堤村等村庄都因坐落在汉金堤遗址上且以始居者姓氏而得名。
沙堤系黄河泥沙淤积而成的一条沙质堤埝,人居其上植树种麻插桑养蚕,变沙堤为一道绿色长堤,极具诗情画意,于是沙堤晓障成为当时一大名胜,引得文人墨客为之咏叹。明朝大学士成基命有《沙堤晓障》诗描绘这里的美好田园景色:“四野低平楚,亭亭此望赊。蜿蜒层阜起,迤逦抱村斜。树色迎初照,风烟散暮鸦。直看屏是锦,不道堤为沙。”清朝康熙年间大名县知县顾咸泰亦作《沙堤晓障》诗:“迤逦长堤径,苍茫带郭斜。列图开宿雾,崇阜晃朝霞。沙篆双凫印,村连一县花。老农入画里,到处乐桑麻。”
闫沙岸村处在当时黄河水道旁的沙滩地带。据村中老人讲,以前有“一溜十八沙岸”之说,即有18个相连的沙岸村。除闫沙岸村外,以前还有王沙岸、董沙岸、薛沙岸等17个村,现在都先后更名为王村、董村、薛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