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高适有一篇睹物抒怀、明理言志的重要诗作《三君咏》,序中写道:“开元中,适游于魏郡,北有故太师郑公旧馆,里中有故尚书郭公遗业,邑外又有故太守狄公生祠。睹物兴怀,遂为三君咏。”其说的“魏郡”即是唐代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那么,高适何时因何来到大名呢?他所歌咏的“三君”是谁呢?他又为何歌咏“三君”呢?这需从高适的身世说起。
高适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家,父亲高从文任广东韶州(今曲江)长史,英年早逝,家道开始衰落。体验到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的高适,更加刻苦攻读,习文练武,渴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有朝一日也像祖辈那样建功报国,重振家业。
穷困潦倒的生活、建功立业的渴望,促使高适迫切改变现状,而当时读书人要获得入仕的台阶,除了科举考试以外,就是边关立功。于是,他决定投奔在北方抗击契丹的信安王李祎,等待建功机会。
723年(开元二十一年),30岁的高适从宋州出发,一边北行出塞,一边访古拜友,一边写下诗篇,抒发胸襟。不久来到魏州,他看到了“故太师郑公旧馆”、“故尚书郭公遗业”和“故太守狄公生祠”,思古想今,顿生感慨,写下《三君咏》。
“太师郑公”、“尚书郭公”和“太守狄公”这三人或是大名人,或在大名为官,都为唐朝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太师郑公”就是唐朝名相魏征。据有关资料记载,他是魏州曲阳人,少孤,通贯书术,素怀大志。618年(武德元年),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之后劝降了据守魏州的元宝藏,为唐朝立下大功,这是大名存有“故太师郑公旧馆”的缘由。晚年晋爵郑国公,为太子太师,故高适称之为“太师郑公”。
“尚书郭公”就是文武双全的郭震。《新唐书》记载,郭震是唐代魏州贵乡人(今大名)。“长七尺,美须髯,少有大志”,“十八举进士,为通泉尉”,文章《宝剑篇》深得武则天赞赏。任凉州都督期间,“拓境伍百里,自是州无虏忧……治凉五岁,善抚御,夷夏畏慕,令行禁止,道不举遗。河西诸郡置生祠,揭碑颂德。”先后任安西大都护、朔方军大总管、史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封馆陶县男,晋爵代国公,故称“尚书郭公”、“代公”。
“太守狄公”就是赫赫有名的狄仁杰,唐朝并州太原人。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直至宰相,晋爵梁国公,故称“梁公”。《唐书》记载,武则天万岁通天时期,契丹攻下冀州,魏州危急,“擢狄仁杰为魏州刺史”。狄仁杰到任后,一改前刺史让人们“弃田守城”做法,说:“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契丹听说狄仁杰镇守魏州就没敢发兵南侵,使得大名人民免受兵燹。于是,人们在府城外南城墙根下为狄仁杰建立生祠,并置绿波亭。《大名县志》记载:“祠下瞰绿波亭,澄泓如在镜中,奇观也。”
置身“郑公旧馆”、“郭公遗业”和“狄公生祠”中,面对“逢时敢直言”的魏征,“顾盼安社稷”的郭震和“潜运储皇策”的狄仁杰,高适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想到自己的志向抱负、性格秉性与“三君”相通,他们都已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自己,建功无径,报国无门。
《旧唐书》说高适“负气敢言,为权幸所惮”,这与“三君”的气质相类似,因此“三君”成了高适的楷模。此时此刻,才华横溢建功心切的高适,怀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慷慨,愤然写下这首借古抒怀的组诗,以表明心迹。令他没有料到的是,时隔千余年后,这篇诗作成为大名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读起来仍激励后人奋发有为。
附:
三君咏
(一)
郑公经纶日,隋氏风尘昏。济代取高位,逢时敢直言。
道光先帝业,义激旧君恩。寂寞卧龙处,英灵千载魂。
(二)
代公实英迈,津涯浩难识。拥兵抗矫征,杖节归有德。
纵横负才智,顾盼安社稷。流落勿重陈,怀哉为凄恻。
(三)
梁公乃贞固,勋烈垂竹帛。昌言太后朝,潜运储君策。
待贤开相府,共理登方伯。至今青云人,犹是门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