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大名县旧治之所--与原大名县城有关的14个村庄

大名县旧治之所--与原大名县城有关的14个村庄

发表日期:2012-2-6 10:48:4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在今大名县城南4公里有个叫旧治的村子,其周围有老堤南村、老堤北村、东老堤村、代堤村、丘堤村、李茂堤村、逯堤南村、逯堤中村、逯堤北村、小逯堤村、范胜堤村、许堤村、南刘堤口村等13个字村庄。它们皆因这里曾经是原大名县城而得名。

据《大名县志》记载,五代时期的后汉政权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府县同城。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大名县治所从大名府城(今大街村一带)迁至南乐镇(今旧治村),并开始修造城池,这是县治第一次迁离府城。县城周长2.5公里,为土筑城墙,且只有东西2个城门。历时137年后,即公元1252年(元宪宗二年),县治从南乐镇迁回大名府城。

20年后的1272年,大名县治从大名府城复迁至南乐镇,这是县治第二次迁离府城。历时106年后,即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大名县并入魏县。21年后即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复置大名县,县治仍设在府城。

1401年,因漳卫漫溢城祀于水,县治随府治迁至新建的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城),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一府两县同城现象(即大名府治、大名县治、元城县治)。

10年后,即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县治又从新府城移到南乐镇,这是县治第三次迁离府城。由于原来的土城已毁,只得在原地基上重新筑城。1148年(正统十三年),大名洪水泛滥,坏庐舍二万余间,县城再度冲毁, 景泰年间典史郜王容重筑土城,县城周长五里,高二丈六尺,广二丈五尺,东西两城门,池深一丈,宽一丈二尺。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又重修被地震毁坏的城楼、角楼,后增设南门。为防漳河、御河洪水,正德年间(15061521年)又在城郭四周修筑护城堤,护城堤环抱旧大名县郭外,明正德年间知县吴拯筑。城内还修建了城隍庙、常平仓、马神庙、大  寺、察院、白佛寺、社学、儒学等。县城南面筑有风云坛,北有无祀坛,西有社稷坛。同时城内外形成著名的大名八景,即古刹晨钟、谯楼暮鼓、凌角烟霞、莲池阴雨、卫水归帆、惬山古堰、白水清风、穆堤夜月。

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漳御决,堤崩,大水进城,知县李本意重筑三门,建重楼于颠。既包  城门,遂建层楼其上,三楼鼎峙,暇日登临,徘徊瞻眺,四顾寥阔,真有山立之状,虎视之势矣。此次经李本意整修后的城防更加坚固,城之高三丈又五尺,阔一丈又二尺,堤之高一丈五尺,阔一丈,俱视昔为增焉堤工坚固,屡遭水嗤,屹为不动

就是这样一座既有城墙又有护城堤的双重防洪设施的大名县城,却在公元1757年又一次被大水毁坏。清乾隆二十二年,漳河、御河再次决口,大水由堤口漫入,而堤仍如故,居民走避堤上,全活甚众。县城遭淹被毁,县治在历时347年后不得不再次迁回大名府城,经历3城7次搬迁后的大名县治终于稳定下来,直到今天。

为了纪念南乐镇从北宋到清初先后3次共590年做大名县城的历史,该城废为村落后,由南乐镇改称旧治村。同时因护城堤的缘故,人们择高处而居,在旧治村四周形成了13个字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