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名县城东北16公里处的卫河东岸,有一个叫金滩镇的村子。这个村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每逢农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为集市之日,可谓两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个集,正像其村名一样,是一方聚金之地。
据《大名县志》记载,这里原来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后聚集为村落,因处于河滩上而得名小滩。“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畿辅安澜志》)特别是经过隋炀帝疏浚开凿为永济渠(系大运河的一部分)后,河运繁忙,舟船辐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小滩镇在郡治东北,相去三十里而遥,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小滩镇浮桥记》)虽然元朝对大运河进行裁弯取直(改称京杭大运河)致使主航道移至今山东境内,但此段作为支流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朝时曾在小滩镇设置机构,专门负责水运事务。据《大名府志》(正德本)记载:“镇频卫河,民居稠密,舟车辐辏,巡检司在焉,明岁河南京仓粮充运于此。”《小滩镇浮桥记》中也说:“镇有部使者一员,督中州粟若干石,舟而输之京师,以佐军饷。”河运的兴盛,使这里商贾云集,市镇繁荣。明朝大理寺卿张卤“乞休归”家乡河南仪丰时,乘舟途经小滩镇,感叹这里舟船相接,商业繁华,随口吟出《泊小滩镇》:“从此官程水陆分,小滩公署接河滨。田畴弁麦时难稔,旅客帆樯日易曛。魏博提封连四域,汉家转饷急三军。囊中奏牍今犹在,去国匆匆未敢闻。”描绘了此地四通八达、舟楫竟发、商船汇集的繁荣景象。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清朝,这里水运更加发达,商业更加繁荣。据《大名县志》记载,同治年间,礼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督办团练事宜,轻舟微服沿大运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滩镇,停舟上岸想看一看这座繁华小镇,不想被当地政要士绅闻之,得到隆重招待。因仰慕其书法,士绅斗胆提出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力请其为本村题字。但为官的书法家毛昶熙从不轻易留墨题字,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三不留原则”:一不留墨迹,二不留文稿,三不留钱财。毛昶熙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有“书不过两时,文不过一季,皆焚之于炉”之说,所以请他题字相当不易。也许是毛昶熙被小滩镇繁华景象所触动的缘故,出人意料的慷慨,很高兴地答应了镇上的请求。他见此地商船穿梭,店铺林立,商贾生意兴盛,日进斗金,遂取沙里澄金之意,提笔写下“金滩镇”三字。遗憾的是,他的墨迹还是没能流传下来,而“金滩镇”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传了下来,小滩镇逐渐淡出人们的语言,“金滩镇”之名越叫越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