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明清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明清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发表日期:2018-10-9 20:36:5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建于隋唐年间的北宋陪都大名府被一场特大洪水淹没。同年,都指挥使吴成在距原城西南十里的艾家口,重新筑造了一座新的府城,就是现在的大名县城。

新建大名府周长9里,城墙高3.5丈(约10.833米),宽2.5丈(约8.3133米)。城门四道,东为体仁门、西为乐义门、南为崇礼门,北为瑞智门。城中心十字街口距四门距离相等。四门之外修有瓮城。瓮城就是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掩护城门,增强城池防御能力。四道月城门洞偏向一侧,俗称扭头门。东、西瓮城开门向南,取义朝阳;南、北瓮城开门向东,取义迎喜。城外有护城河环通。城河宽9丈,深45丈,与附近的支漳河及小引河相连,经年水流不断。四座瓮城门外各有一座石桥,连接外界大道。府城初建简陋,城墙墙体全部为泥土结构,因此不禁风雨,每遇洪涝,时常坍塌。府、县多次申请朝廷拨银或动员乡绅集资,对府城进行整修。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大名知府熊祥于四门之上增建城楼。弘治年间(1488—1505年),御史韩福、石录相继将城墙增高加厚。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是这座府城建成160多年。这年秋天,御史、直隶总督董学海来大名巡视,见城池简陋,遂召集大名道、府两级长官,共议翻建高标准大名府城。第二年,大名知府姚如循受命开始对府城重新打造。城墙墙基全部采用大丕山青石,青石之上用方砖垒砌到顶。原来的门楼、敌台、戍铺、女墙也翻建一新。改建工程从当年二月开始,到八月竣工。改建后的大名府城,虽不比唐宋时期规模,但布局紧凑,质地坚固,威武壮观,仍不失为河北地区首府。此后,一直到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这座城池又多加善修。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大名府城狂轰滥炸,城内建筑受到严重摧残。1945年,大名解放,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军队重新占领此城,大名军民忍痛拆掉城墙,但城基一直保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一些居民为扩大自家宅院,挖掉部分城基,还有的直接在城墙上建房。如今,在大名县城四周,还遗有多处老城墙残段。

明清时期,大名府依然是黄河北部一座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和文化和商贸中心。永乐初年(1403年),知府倪天兴于新府城内东南位置,即今城内县前街中段路北,开始修建厅事,取名承宣堂,作为知府办公的地方。 承宣堂的后面建退思堂,其后建镇楼,亦称府署楼。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知府涂时相将承宣堂改名冰玉堂,又称大堂。大堂之后有厅堂五楹,题名景韩堂。北宋时期,著名宰相韩琦曾任大名知府,他为政清明,深受黎民百姓爱戴,不少后任知府也对他十分景仰。景韩堂正取景仰韩琦之义。景韩堂又相对前面的大堂称为二堂,之后为二香阁。已毁故城内曾修有晚香阁雪香阁二香阁正合此二阁而名。两堂的北面为内宅,再北为准提阁冰玉堂景韩堂以东为客厅,又东偏北为晚香堂。府署大门两首匾额,分别题写着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十四个苍劲大字。府署之外,东面是大名书院,西面是公园。到清代,大名府城不仅为府、县治地,而且设三省总督、直隶总督府、大名兵备道、大名镇总兵署、大名道台署和大名清军厅等军政机关,还有省检察院、省法院等高级司法机关。民国以后,全国裁撤府制,大名亦不再有府称。民国政府设冀南观察使驻大名,辖三府、二州、三十八县。1914年,改冀南观察使为大名道,辖周边四十七县。1928年,改大名道为大名专区,管辖13县。民国后期,随着西部铁路的开通和邯郸市的复兴,大名在黄河以北地区的中心地位逐渐淡化。1945年,大名解放,建县级市;次年,大名市降为县辖市;1949年,大名市撤销。

唐宋时期,大名历为戎马战场,武功将才居多。从明朝开始,府、县开始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兴建教学设施,培育文人学士。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府署东南建大名府文庙。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大名兵备道刘秉鑑在南城门内西侧创建元城书院。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副使陈大宾为倡导教育,在府署东南文庙前的南城,特开小南门,上建塔楼一座,取名文峰塔。塔旁又建尊经阁六楹。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大名设三省总督,元城书院及文昌阁、五先生祠皆为总督府署。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知府周邦彬重修元城书院,且将书院改名为天雄书院,院内建讲堂和东、西居室,树人文蔚起坊,以示书院之盛。书院内建有丽泽亭,文人学士会聚其间,讲经说道,谈古论今,其乐融融。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大名县治迁入城内,天雄书院院址改为大名县署,书院移于大名府署东面的旧通判署(亦称别驾署)。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大顺广兵备道林培厚对天雄书院进行增修,且改书院为大名书院。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知县吴大镛在城内西大街路北建贵乡书院,后任知县唐则瑀仿照贡院对贵乡书院予以增修。这座书院清末时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又改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校;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大名知县姚定元在道前街路北创建广晋书院,该书院清末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同时,明清时期,大名府城内还设有多处学府,如儒学(今实验学校)、府学(在今南关,原南关中学位置)、县学(在今县前街)等。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道前街关帝庙内创建宣讲阅报所。

府城内还建有众多文化娱乐和庵观寺庙景观。建于明正德十五年的元城书院,内有著名的上达楼,取君子上达之义。上达,就是通达仁义,懂大道理。上达楼为三重架构,登此楼可俯瞰全城。另外,还有建于官府内外的晚香亭、挹芬亭、袭香亭、嘉谷亭、可亭、醴泉亭、文昌阁、明伦堂、晚香堂、景韩堂、涌青堂、府署楼等,以及大隐园、李家花园、素园、璞园等,颇为府城增色。明初建于大寺街的普照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建于城西北的临济寺(即历史上有名的敕赐护国临济寺),以及金佛寺(在今南关)、吕祖寺(在今道前街)、文庙(在今实验学校)等著名寺庙,均以宏伟精巧著称。遗憾的是,这些历史建筑几经战乱,先后废毁,其基础之上多辟为民居。

196010月,大名县人民委员会曾对这座古城进行过一次修缮。1989年,县委、县政府在北城门复建城楼一座。2005年至2007年间,大名县先后重修北城门楼和新建东城门楼。目前,西城门楼正在整修一新,南城门楼修复亦可望明年动工。

明清大名府,这座历史上曾为冀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商贸中心的古城,有过鼎盛,有过辉煌。她度过了六百余年,兴盛了五个多世纪。只是到了近代,因为时代的变迁和西部京广铁路开通,邯郸崛起,明清大名府日渐衰落,直至成为今天的一县之治。1966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触景生情,反复对身边的同志说:大名府一定要翻身!这句话,时刻铭记大名人民心头。进入2009年,大名县委、县政府继承伟人的遗志,根据省委、省政府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适时提出重新打造宋府明城的重大举措。这就是:开发宋城,包装明城,让宋城重见天日,使明城焕发异彩。宋城,是指建于北魏,毁于明初,历世一千余年,长睡地下六百余年的北京大名府故城,她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将开发。明城,就是建于明初的明清大名府城,即今大名县城。重新打造这座明清府城,就是要以旧复旧,重修四门城楼,建设城门外广场,逐步恢复老城墙,以再现大名昔日辉煌。这是一件利在当今、功载千秋的宏伟工程,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呼唤,是大名78万人民的共同宿愿。随着宋府明城的开发,随着县城改造工程的推进,大名终将成为一个既饱含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独具新时代特色的崭新城市。大名人民将以此为契机,实现县委、县政府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次中心城市的目标,实现四十年前世纪伟人周恩来对大名人民的深情嘱托与期望,为提升大名品位、发展大名经济、实现大名繁荣,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原写于20081119日,修改于200965-9日)

 

参考资料:《墨客挥犀》:韩魏公知北都,有献玉盏一只,表里无纤瑕。公乃开醇召客,特设一桌,复以绣衣,致玉盏其上,特用之遍劝座客。俄为吏误触,台倒盏碎,坐客愕然。吏伏地请罪。公神色不动,笑语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曰:此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摘自《中华人物史鉴》第二卷第1358

注释

敌台:古代构筑在城墙上的一种战斗设施。通常按一定间距配置,主要用于侧射进入城墙根下的敌人。分为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敌台与城墙同高凸出于城墙之外,台上外沿建有供观察、射击用的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城墙,,作掩护用);空心敌台高于城墙,多骑墙构筑,既可用于观察、射击和隐蔽,又可作为武器、物资仓库。

戍铺:建于城上,供守城将士歇宿。

女墙: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短墙,有射孔。

通判:官名。宋初始设于诸州府,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仅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职任远较宋时为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