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大名县东部有一座大山,名沙麓山。公元前646年,沙麓山崩,夷为连绵二十余里的沙丘。两千七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近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不禁会想:大名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哪里像有过山的样子?
古时大名境内有沙麓山,我国多部史书可为鉴证。
据春秋史书《左传》记载: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沙麓山在僖公十四年秋天的八月崩塌了。僖公十四年就是公元前646年。我国宋代著名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也记述: “《春秋经》云:‘沙麓崩。’注曰:沙麓,‘晋地’也”。 《左传》亦名《春秋经》。春秋时期,我国平原地区有多个国家,当时的沙麓山位于晋国,因此注沙麓为“晋地”。由此可见,历史上确有沙麓山无疑。那么,又如何说沙麓山就在大名呢?
东汉人班固所著《汉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元城郭①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地也。”大名县东部地区历史上为元城县,汉、晋时期,元城县治大概位于今大名县金滩镇一带。五鹿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五鹿故城②。五鹿城原属卫国,后来,西部强大的晋国多次伐卫,五鹿城落入晋国版图。乐史在他的《太平寰宇记》中说:“五鹿墟,在县东。”乐史这里讲的“县”,指的是元城县,—— 五鹿故城在元城县城东面。乐史还说:“《左传》谓‘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野人与之块’,即其处也。”③意思说,晋国公子重耳在他不得志时,曾流落到五鹿这个地方,向当地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土坷垃。他的随从赵衰给他解释,农民给您土块就是送您江山。重耳后来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就是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五鹿城毁于何年,史书不见记载,我们不得而知。班固讲 “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是说元城县东有五鹿故城;“即沙麓地”,是说五鹿故城就位于元城县的沙麓山遗址。这句话清楚地表明,沙麓山就在大名东部地区。
同样的结论还见于西晋人杜预为“沙麓”所作的注解。杜预说:“沙麓,山名。阳平元城县有沙麓,土山是也。”④元城县是今大名县的一部分,魏晋时期属阳平郡。在这里,杜预不仅指出大名古时有沙麓山在,而且它还是一座土山。
《太平寰宇记》还具体指出:“沙麓,在县东十二里”。这里的“县”指的仍是元城。——沙麓山位于元城县东部十二里。该书作者乐史是北宋人,北宋时元城县治已经迁入大名府城内。北宋大名府城遗址位于今大名大街一带。那么,“在县东十二里”,就应该是大街往东十二里的地方,即金滩镇一带的卫东地区。这与《左传》、《汉书》所讲基本一致。另据史书记载,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东有王翁孺的坟墓⑤。王翁儒是做什么的呢,与沙麓又有何关系呢?《汉书》记载:王翁儒,名王贺,官居绣衣御史,因得罪汉武帝,被免职,又与东平陵人结怨,“乃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今王翁儒徙,正直其地,……”据考证,王翁儒移居的 “委粟里”,在今金滩镇北沙窝庙村,正处于沙麓旧地。王氏之墓在“双台村东”(双台紧邻大街村北),习惯上应距墓主阳宅不会很远。这也印证了沙麓山在大名县东部之说。
那么,沙麓山因何而崩,垮塌的山体又去向哪里?今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很大一部分山体滑坡,大量土石滚落山谷、河流;我们完全可据此推论,沙麓山极有可能毁于地震或其它地质灾害。春秋时期我县东部曾有黄河流过,崩垮的沙麓碎体一部分落入黄河也未尝不可。
民国时期的范鉴古先生曾作《沙麓山记》,确切考证了沙麓山位于大名县东部南、北两个沙窝庙村之间。民国年间绘制的《河北省大名县详图》,也清楚地显示,在金滩镇东部、沙窝庙村北,有“沙麓山”三字及其标识。南沙窝庙和北沙窝庙两村相距二十多里,间跨金滩镇、张集、北峰、孙甘店等四个乡镇。据这一带的老人们讲,多少年、多少代,他们这里都是起伏不平的沙丘,大的足有两三丈高,十余丈宽。这些大小不等的沙丘,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存在着,它们自北向南,绵延二十余里,牵连近二十个村庄。这不得不使人感叹:自春秋沙麓山崩到今天,时间跨越两千七百余年,其间历经风吹雨淋,又有故黄河百年冲刷,崩塌后的沙麓还能留下这一堆堆的土丘,不能说不是大自然留给沙麓后人的一种馈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今大名县城东二十余里的石家寨村西,曾有一座高耸的沙丘,远远望去似一座小山,地图上标记为红罗山,远近百姓称之 “东土山”。东土山上建有一庙,庙内塑有一尊女神,俗称“泰山奶奶”,“庙貌巍峨,神像庄严”⑥。每年阴历二月十三和十月初一,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庙会,俗称香火会,方圆百里的人们早早赶往这里虔诚膜拜。据民国《大名县志》记述,东土山就是后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所讲的沙丘堰,它以沙麓山而得名。该《志》又说,周穆王的女儿叔女坐曾在此地居住,因此,沙麓又名女女坐丘。史书说,当地塑造神像是为纪念叔女坐,以后随俗误传,称之为泰山奶奶。石家寨村坐落在古沙麓遗址,西为黄河故道,东南四五里便是沙麓山南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名县进行农业开发,封沙造田,卫河东部的这些沙丘一座座被平整掉,成为万亩良田。东土山亦未幸免,被夷为平地,“泰山奶奶”也不知流落何处。但时至今日,土山庙会依旧,香火缭绕不断,十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人们,仍一如既往,年年汇聚此地,烧香拜庙,祈求平安。迷信的人在这里打善鼓,跳大神,更多的人们则来到这里交易、购物,或与亲友团聚。神圣的东土山,不灭的香火会,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见证着这里的过去,见证着沙麓山的历史。
【注释】
①《广韵·铎韵》:“内城外郭”。《释名·释宫室》:“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
②墟xū,故城。《管子•小匡篇》:“筑五鹿、邺,以卫诸夏之地。”
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
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④民国《大名县志》:“杜注:沙麓,山名。阳平元城县有沙麓,土山是也。”
⑤《太平寰宇记》:“王翁儒墓,在县(此指元城县—作者注)东二百步。《汉书》:‘王翁儒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后之祖也。” 《元和郡县志》:元城县东二百步,有王翁儒墓。翁儒,元后之祖也,名贺,新莽时置园寝祠守。民国《大名县志·古迹志》:汉王翁儒墓,在今城东十五里,八区双台村东,双台村俗称“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