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黄河曾两度流经大名

黄河曾两度流经大名

发表日期:2012-2-2 17:55: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黄河古称河水,是我国第二大河流。解放以前,黄河向有“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历史上,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曾多次由河南入境穿越河北,注入渤海。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128年,黄河两度流经大名,时间长达一千七百余年。

黄河第一次流经大名是在春秋时期的周定王五年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即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1年,其间计有613年。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河南的宿胥口决口,改道东北,自河南省武陟县,经原阳、延津、滑县、濮阳、清丰、南乐等市县,蜿蜒到达河北省的大名、馆陶等地,东北注入渤海。据我国黄河委的一份资料显示,秦汉时期的黄河下游堤防,左堤起自河南武陟,经获嘉、新乡、汲县、滑县、浚县、内黄等县,进入河北大名、馆陶,全长270多公里。现在这些地区均有故堤残存。大名境内一些村庄如李茂堤、沙堤、万堤、黄金堤等村镇,皆因依傍黄河故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惬山堰就在距大名县城北十里的黄河故堤上。这个时期黄河右堤在大名境内的走向,大致是由龙王庙镇东苑湾至金滩镇南堤村。根据这左右两段故堤的位置判断,当时处于大名境内的黄河故道应在卫河以西,大名县城、万堤、黄金堤以东地带,大致与现行引河线相近,长度约有十余公里。也有资料显示,由于黄河河体经常漂移,有时它也与大名境内的卫河即古时的永济渠并为一体。西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 “河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即今馆陶、大名、濮阳一带。古时黄河大堤称为金堤。当时金堤在今大名镇岳庄有一个决口,水深者三丈,淹掉元城(今大名)及周边官庐、民房四万余座。朝廷命一个御史大夫堵此决口,因水深流急,堵塞未成,这个御史不堪受责而自杀。第二年,朝廷又派大臣王延世来完成。聪明的王延世让民伕编成数个长四丈、大九围的竹落,上面装上石块,用两船夹载而下,终于将决口堵住。王延世又命人在此处添土加高加厚,三十六天过去,新堤筑成,颇惬人意,百姓欢呼雀跃,当地官吏和士绅也异常兴奋,高兴地把这一段新修大堤取名惬山堰,或称“惬山”。汉成帝因之改元,称这一年(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惬山堰因而史上留名。如今,在大名镇岳庄村,还依稀可寻见惬山堰的遗址。

公元11年,黄河在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境内的魏郡决口,改道东去,结束了黄河第一次流经大名的历史。 据《汉书》记载,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堤塞。” 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魏郡,治所在今濮阳;清河是当时的清河郡,治所清阳(今河北清河市)。元城是新朝皇帝王莽的家乡,即今日的大名。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先,王莽老担心家乡元城的金堤决口,淹掉他家的祖坟。现在,黄河在魏郡决口,改道向东流经清河以东地区,元城再不用担忧遭受水患,他也就不再理会修复元城境内黄河大堤这件事。这里,我们且不去评判王莽思想的是非,而只是据此说明,黄河这年改道,不再流经大名。

黄河第二次流经大名是在北宋庆历八年至南宋建炎二年,即公元1042年至公元1128年,其间仅有86年。据史料记载,庆历八年,黄河在今濮阳东北二十余里的商胡埽决口,经大名、清河(当时称恩州)、青县(当时称乾宁军)合入御河(今卫河),流入渤海。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掘开黄河大堤,黄河从此改道向东,涌入淮、济二河,注入东海,结束了黄河北流的历史,大名境内从此无黄河。这个时期故黄河在大名境内的遗存,就是位于现在卫河以东的黄河故道。它由龙王庙镇三角店村,向北经南李庄、赵站、上马头、娘娘庙至北沙窝庙村入山东冠县境,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

黄河两次流经大名近七百年,孕育了大名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大名带来诸多舟楫之利,同时也给大名带来数不清的洪涝灾害。据《宋史·河渠志》记载,仅从宋神宗嘉祐三年(1058年)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二十八年间,黄河在大名一带决口达十次之多。洪水冲倒房屋,淹没庄稼,水灾之后又加虫灾、瘟疫,可谓洪水每至,民不聊生。

如今,奔腾咆哮的黄河已阔别大名八百八十年了。它第二次流经大名时,在境内卫东地区留下了一条长27公里、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黄河故道。新中国建立前,故道满目荒漠,寸草不长。每至春季,狂风扬起黄沙,遮天蔽日。当地流传下来这样一首歌谣:“正月麦苗青,二月麦苗黄,三月苗枯死,拔掉种高粱。”另外,黄河故道中心区域地势低洼,每年汛期,水流汇集,淹没良田。1937年7月一场大雨,洪水在位于黄河故道上的孙甘店乡小湖村西冲成一里宽、五里长的凹地,一潭死水积存四十余年,人们把它称为小湖,小湖村因之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党和政府领导人民采取治沙、改水、植树三位一体的办法,对黄河故道的沙漠进行综合治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黄河故道治理的力度,根据天气干旱,漳、卫河断流的实际,大力利用机井灌溉农田。1988年,机井建设由开发型转向节水型,积极扩大地下输水管道,滴灌和喷灌并用,取得了显著效益。到上世纪末,大名境内的黄河故道已基本改观,千年沙荒变成了万亩良田,昔日“漫天舞黄沙,人去鸟不归”的荒凉景象,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写毕2008年9月15日)

 

【注释】

①②《汉书·沟洫志》:“河堤使者王延世使塞,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而下之。三十六日,河堤成。上曰:‘东郡河决,流漂二州,校尉延世堤防三旬立塞。三十六年为河平元年。……’”《汉书·成帝纪》:“河平元年春三月,诏曰:‘河决东郡,流漂二州,校尉王延世堤塞辄平,其改元为河平。……’” 程本《大名县志》:“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金堤河决,水之深者凡三丈,败坏室庐四万所,其鱼之祸于今为烈。王延世以竹石堵塞,三十六日而堤成,下民免于昏垫,成帝因之改元,赐名‘惬山’,士人可谓善颂矣。”

③魏郡,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④见《汉书·王莽传》

⑤《汉书·王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