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名县城东五里的大名府石刻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碑,这就是宋徽宗御制大观五礼记碑。该碑“厚四尺(1.08米),宽一丈三尺(3.14米),高四丈有奇(12.34米)” ①,堪称目前全国最大的古碑。
宋御制大观五礼记碑是用唐代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碑身改刻的。何进滔是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市东北)人,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魏博节度使,镇守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十里)。 “居魏十余年,民安之”②,累授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何进滔病死在魏州任上。文宗感其领镇魏博多年,追赠太傅。同年,还在魏州城内为何进滔立了一座德政碑。该碑由翰林学士承旨兼侍书工部侍郎柳公权亲自撰写、书丹③,翰林待诏、梁王④司马唐元度篆额。柳公权乃唐代闻名于世的大书法家,唐元度篆书在当时也颇有名气。因此,历代文人墨客爱屋及乌,十分看重何进滔德政碑,每临大名,必驻足观瞻。宋时词人陆游曾称该碑为“石刻之杰”⑤。
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为了粉饰太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修编成“五礼新仪”,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在北京大名府,朝廷左丞梁子美听取大名府尹建言,将唐代何进滔德政碑磨去正面碑文,改刻《五礼新仪》⑥,世称五礼记碑。该碑为青石质,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部分组成。碑首为八龙戏珠圆首,碑额正面透雕盘龙,两侧龙头朝下,龙嘴尖长,形象生动逼真,颇具唐代风格。碑额篆书“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八字,保存完整。不知是宋人有意,还是疏忽,改刻的五礼记碑一侧仍残存柳公权书丹的真迹,特别是遗下 “开成五年正月⑦”六字,至今清晰可辨,成为唐碑的一份确凿证据。
据《旧五代史》记载,五代梁时,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曾经从黎阳采运来巨石,准备刻记他在魏州的政绩。碑石刚运到魏州,杨师厚突然得病死去。杨师厚死后,魏州战乱,人们无暇用这块巨石为他树碑立传,以后此石长期闲置,未闻使用。由此,历史上许多好古者及喜欢柳公书法的人,对梁子美放着现成的石料不用,却要磨掉柳公墨宝一事大惑不解:是梁子美不识柳公,还是尽图一时便利?实际上,从杨师厚采来巨石到梁子美改刻唐碑,时间跨越268年,这期间,大名经常遭受水患,杨师厚采来的巨石极有可能被洪水吞没而深埋地下,不为人知。梁子美当然也就无从知晓这块碑材。
梁子美将御制五礼记碑制成后,树立在北京大名府皇城宫门外,即今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黄河决口,灌入漳、卫两河,引发大名地区洪灾。滚滚河水一夜之间将大名府城吞没,五礼记碑随之倾倒,沉埋地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名知府顾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将其发掘,使掩埋地下长达一百四十七个春秋的古碑重见天日。但碑已断裂为九截,碑座龟头亦不知去向。
时光又流逝了四百余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委托当地群众对这座已经断裂的千年古碑妥为保存。1982年,河北省政府将此碑正式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局派专家学者来大名实地勘察,确定将五礼记碑搬迁新址,拓片、粘接、修复,然后重新树立起来,供游人观瞻。1989年5月,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全部完成此碑的搬迁、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如今,这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碑盎然屹立于大名府石刻博物馆内。它面对游人,似乎在展示大名永久的过去,大名在唐宋元明时期作为都府雄镇的文明和辉煌;又像是在期望大名的未来,期望大名人民在开拓建设三省交界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脚步,使古老大名在新时期绽放熠熠风采。
( 写毕于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
【注释】
① 见民国《大名县志卷二十一·古迹志》。
②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
③ 书丹:古人刻碑之前,先用朱笔把字写在碑石上,曰书丹。
④ 敬宗第二子休复封梁王,唐元度列衔梁王司马,为梁王府僚。见民国《大名县志卷
二十一·古迹志》。
⑤ 陆游《老学庵笔记》。
⑥ 见民国《大名县志卷二十一·古迹志》。
⑦ 《金石分域编》:宋政和御制五礼记,即何进滔德政碑石磨去改刻,其碑侧审系原
碑之列衔正书“开成五年正月”。《采访册》:此碑正面磨刻他文,其侧列衔犹是“开成五年”原刻,今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