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北京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北京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发表日期:2012-2-1 21:41:5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在今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十里,曾经崛起过一座雄伟壮观的历史名城,她就是享誉华夏的宋北京大名府。北京大名府城掩埋地下已经六百余年。六百年后的今天,这座有着千年辉煌历史的魅力古城依然被人们深切关注。

北京大名府城始建于公元四世纪。

建熙元年,即公元360年,前燕慕容暐建都于邺城,在时为元城县境内的孔思集寺置贵乡郡及贵乡县。元城县、贵乡县同为今天的大名。不久,贵乡郡、贵乡县撤销。天平二年,即公元535年,东魏孝静帝又分元城、馆陶两县西部复置贵乡县,县治设在古赵城。古赵城大概位于今大名县黄金堤乡包头村一带。建德七年,即公元578年,因古赵城地势低洼潮湿,后周政权又将贵乡县治迁回到原来的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在今大名县城东北十里的大街村一带。周静帝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后周于贵乡城置魏州,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名府。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为武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为魏州。此时,魏州已领辖贵乡、昌乐、元城、莘县、武阳、临黄、观城、顿丘、繁水、魏县、冠氏、馆陶、漳阴等十三个县。这一年,唐高祖又新置澶、莘、毛三州,在魏州设总管府,统领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则管辖贵乡、昌乐、繁水、漳阴、元城、魏县六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魏州都督府(由原总管府改)撤销,魏州仍领辖贵乡、昌乐、元城、莘县等十二县(漳阴县并入魏县)。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唐高宗改魏州为冀州,原冀州改称魏州,建冀州大都督府,领辖冀、贝、德、相、棣、沧、魏等七州。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依旧称魏州,都督府撤销。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魏州改为魏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魏州

广德元年,即公元763年,唐朝在魏州设置魏、博、德、沧、瀛五州防御使,同年,五州防御使升魏博节度使,管辖魏、博、卫、相、贝、澶、洺等七州。后来,洺州划归成德军,此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魏博节度使一直统领魏、博、卫、相、贝、澶六州。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了巩固、扩大自己的地盘,大力招募军队,扩修魏州城,还在城内新建一座牙城,作为他的节度使府。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时为魏博节度使的田悦(田承嗣的侄子)在魏州叛唐称王,改魏州为大名府,这是我县历史上首次享有大名府的称谓。建中五年(公元784年),田悦归唐,大名府复称魏州。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魏博节度使乐彦贞征调辖区六州百姓,沿魏州城西的河门旧堤扩筑外城,至此,魏州城方圆八十里,由内向外分牙城、罗城、外城三层,整座城池里外构筑十七道城门。牙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内修武德殿、文思殿、画殿、寝殿等四座殿堂。罗城方四十里,建有五门,分别为南塼门、观音门、橙槽门、冠氏门和朝城门。外城建城门八座,分别为南塼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和上斗、下斗二门

后周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这就是五代时期的后唐。后唐升魏州为兴唐府,建号东京,曾为节度使府的牙城改称皇城,魏州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国都的地位。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国都西迁洛阳,改东京为邺都,兴唐府仍为后唐的陪都。兴唐府与两汉、六朝时期的邺城并非一地,两汉的魏郡治所在邺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但是,曹操以魏王建都邺城后,长期以来魏与邺用于地名同义。魏州于唐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7年)又曾名魏郡,因此,史书也习惯把魏州作为邺地,或称魏城、魏郡,这就是后唐建兴唐府为邺都的渊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后唐罢邺都。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后晋政权改兴唐府为广晋府,第二年,又以广晋府为邺都。天福七年(公元942年),邺都皇城四殿及各城门更换名称:武德殿称为视政殿,文思殿称为崇德殿,画殿称为天清殿,寝殿称为乾福殿。皇城四门,依东西南北顺序分别称作万春门、千秋门、乾明门和玄德门。罗城南塼门改为广运门,观音门改为金明门,橙槽门改为清景门,冠氏门改为永芳门,朝城门改为景凤门。大城(即外城)南塼门改作昭明门,观音门改作广义门,北河门改作静安门,魏县门改作应福门,冠氏门改作迎春门,朝城门改作兴仁门,上、下斗门改作延清门和通远门。乾祐元年,即公元948年,后汉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大名府的称谓正式载入皇家史册。

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我国北部的契丹在今北京、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企图南进中原。消息传到汴梁,朝中很多人主张加固洛阳城防,把朝廷搬往那里,还有人想与契丹讲和。曾经任过大名知府的宰相吕夷简,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说: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焉?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

吕夷简的意思是,如果使契丹不加抵抗轻易渡过黄河,那么,城再高,水再深,也难挡敌人的进犯。契丹人一贯凌弱怕强,如果朝廷急急忙忙躲到大西南,在洛阳构筑城防,那无疑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彰显我军的英勇威武。应该迎敌而上,在大名建都,让契丹看到皇上要亲自出征,我军要决一死战,这样,敌人才会害怕,才有望粉碎他们入侵中原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也是北宋朝廷的前哨。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契丹入侵中原,宋真宗亲自驻跸大名,指挥作战,敌人望之撤兵。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朝廷派寇准主持天雄军。契丹使者来中原探听虚实,路过大名,问寇准:您极富德望,为何不在中书省供职?寇准回答:朝中无事,而大名乃北门锁钥,非我镇守不可。契丹使者听了寇准这些话,回去如实禀报,契丹未敢轻易用兵。后来,寇准亲自书写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一联,悬于府堂,因此,大名又有北门锁钥之称。这一次,宋仁宗听了吕夷简的建议,联想起从前,觉得吕夷简的话很有道理,就采纳了,决定把大名府建为北京。果然,敌人闻听宋仁宗把大名府建为北京,以为他又要学着老皇帝的样子亲自上阵督战,就没敢轻易来犯。

大名府升为北京,宋仁宗拨库银十万两,对府城重新打造。据《宋史》记述,新建北京大名府,撤去了八十里外城,以原来的罗城为京城基本轮廓,周长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约24.3公里),十七座城门,其中南城三座,东城、西城和北城各两座。南城三门,中为南河门,东西两侧分别是南塼门和鼓角门。北城,中为北河门,北河门西侧是北塼门。东城,中为冠氏门,冠氏门南侧为朝城门。冠氏门因朝向东部的冠氏而得名,冠氏即今天的山东冠县;朝城门也因朝向东南位置的朝城而名。西城二门,中为魏县门,西向魏县;魏县门南侧为观音门

宫城,曾为宋太宗、宋真宗驻跸的行宫,也就是原来的邺都皇城,其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1.83公里)。宫城初设五门,东城、西城各一门,分别为东安门和西安门;南城三座,中为顺豫门,顺豫门东为省凤,西为展义。未舍北门。顺豫门内,东、西又各一门:左宝成和右宝成。次北为班瑞殿,班瑞殿由原来的视政殿所改。殿前东、西两门:东曰凝祥,西曰丽泽。殿东南有时巡殿门,次北为时巡殿,时巡殿由原来的崇德殿所改。再北,依次为靖芳殿和庆宁殿,这两座殿堂,就是原来的天清殿和乾福殿。时巡殿前东、西两门:东曰景清,西曰景和

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北宋又改京城正南的南河门为景凤门,南塼门为亨嘉门,鼓角门为阜昌门;改正北的北河门为安平门,北塼门为耀德门;改正东的冠氏门为华景门,东南的朝城门为安流门;改正西的魏县门为宝成门,

西南观音门为安正门。华景、安流、宝成、观音四门之内各修二重门一座,分别取名春祺门、巽齐门、利和门和静方门。华景门(原冠氏门)和宝成门(原魏县门)外各建瓮城一座,东名泰通,西名宣泽。瓮城就是京城门外的月城,也叫子城,用以掩护城门,增强城池的防御能力。宫城五门名称依旧,只是新开北门一座,取名靖武。另外,上水关改作善利关,下水关改作永济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废去善利、永济二关。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北京大名府置大名府路安抚使,统辖北京(今大名)、澶、怀、卫、博、德、滨、棣七州及通利、保顺二军。大名府领元城、莘县、大名、内黄、成安、魏县、馆陶、临清、夏津、清平、冠氏、宗城等十二个县。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北宋于大名府置河北东路,同时撤销大名府路。河北东路仍统领北京(今大名)及七州、二军。

唐宋时期的大名府,经济繁盛,物业兴隆,商贾富贵云集。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魏州刺史卢晖将境内的永济渠(即今大名境内的卫河)自石灰窠(音)开挖引流注于魏州城西,史称西渠。西渠两岸建商楼一百余间,专门储存由江淮运来的货物。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至此,写下《魏郡别苏少府北游》一诗,赞美这座都市: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里喧歌钟(即编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据《大名县志》)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魏州连接燕赵之地,此间的少女芙蓉般美丽。淇水流过荡起碧玉般浪花,来来往往的车船昼夜不息。座座青楼排列西渠两岸,编钟声声响彻万里。天下众多的的才子、显贵,不约而同相逢于此。据史籍(《旧唐书》)记载,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大名府人口有一百一十万。到了五代, 魏博六州人口,为天下之半(《旧五代史·卷六九》);邺都繁富,为天下之冠”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本纪》)。可见,时称魏州的大名人口之盛、地域之富,确为黄河以北地区首指。到了北宋,特别是建为北京之后,大名府商贾云集,商贸、物流更为繁盛,除了京都开封,无他城可比。宋崇宁年间,因政区变化和战争等原因,大名府人口相对唐时有所减少,为五十六万八千九百余人,而此时,北宋全国人口也只是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国都开封也只有四十四万,大名府人口占了全国的百分之一,比开封多出十二万。(据《宋史》)元明小说《水浒传》中曾这样赞誉大名府的雄壮与魁丽: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这样的描述,对于这座繁华的京城大都来说,一点都不夸张。

唐宋时期,大名不仅是黄河以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强镇,还是朝廷的军政要都,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这里供职。如田承嗣、何进滔、狄仁杰、乐彦贞、罗弘信、符彦卿、王钦若、寇准、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他们无一不是以宰相兼任府职,或是任后得进宰相。五代时期的开国皇帝朱全忠、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等,有的守备大名,据此开疆扩土,壮大实力,有的建大名为国都,于此登上皇帝宝座。可以说,他们的政治生涯,无不与大名情结难分。

北京大名府,一座美丽英伟而极富魅力的古城,一座雄壮挺拔而极度辉煌的故城。她崛起于冀南大地,称雄于黄河南北,故事传遍天下,英名千秋不落。可惜的是,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黄河流域连降暴雨,大名府境内的漳、卫两河同时决口,洪水冲破高耸的城墙,将这座古老的府城瞬间夷为平地。

大名府故城从诞生到水毁,其间经历了九个朝代、一千零四十一个春秋。她历为郡、州、府、路治地,设置过总管府、大都督府、节度使府以及安抚使等重要军政机构,更有着国都和陪都的辉煌。直到如今,她所蕴含的九朝历史文化风韵和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仍被世人追忆和称颂。早在1966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目睹大名现实与历史的反差,曾慷慨激昂地提出:大名府一定要翻身!伟人的殷切嘱托和期望至今回荡在人民心间。2005年,为了鼓励和重点支持大名发展,省委、省政府把大名列为全省首批22个扩权县(市)之一,为大名的翻身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文物部门经过多次考察论证,认为大名的地下有丰富的唐宋时期文化宝藏。大名府故城处于地表浅层,居地面仅有丈余,且保护完好,较之于城下城的北宋都城开封,有着优越的发掘价值。20066月,大名府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7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邯郸市武卫东副市长曾提出:宋代繁荣看大名挖掘一座故城,崛起一座新城。步入2009年,大名县委、县政府牢记周总理遗愿,根据省委、省政府 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将重塑宋府明城作为振兴大名的一个靓点,重新规划,全力实施。宋府,就是辉煌千年的北京大名府;明城,就是继宋府水毁之后,在明初崛起的又一座大名府城,即今大名县城。北京大名府故城,拥有完整的北京皇城宫殿群,有数不尽的唐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人们完全可以设想:在遗址附近建设大名府遗址公园,建设大名府文化博物馆,等等,使之与附近已经落成的大名府石刻博物馆、临济宗兴化寺、狄仁杰祠堂等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名府历史文化带,形成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宋文化展区。

目前,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名人民修复明城的战役正在打响,对宋府的开发也将不久展开。我们坚信,随着宋府明城规划的逐步推进和全面落实,一个富含九朝历史文化风韵的大名府文化将会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以此为契机,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大名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变样,上水平,出品位,为实现四十年前世纪伟人周恩来对大名人民的深切嘱托和殷切希望,为实现大名的全面复兴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写毕于20071220日,2008719日修改,20096月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