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位于河北省最东南部,南与河南省接壤,东与山东省毗邻。历史上曾为州、府、路、道和藩镇治地,北宋时期称为北京大名府,清初为直隶省第一个省会,民国成立,裁撤府制,大名设冀南镇守使和冀南道(后称大名道)公署,仍然为冀南(亦称直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名地区革命活动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大名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久,大名的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大名迅速成为直南(冀南)一个革命策源地,植根于大名的直隶七师成为直南及其附近地区党组织成长壮大的摇篮。
1923年7月,直隶省参议员谢台臣到大名创办直隶大名第七师范学校(简称七师),并担任校长。谢博学多识,思想进步,精明强干,是一位很受尊敬的教育家。他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提倡民主、科学,秉承“以作为学”的办学宗旨,在七师实施教育改革,推行民主办学,支持师生开展勤工俭学。在他的影响下,1925年,七师学生开始走出学校,同城内的十一中、五女师及各小学组成学生联合会,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926年,中共地下党员冯品毅受谢台臣先生之请,来七师担任英语教员。冯是大名县冯庄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就职于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同时从事党的工作,曾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委员、共青团开封地委委员等职,1926年1月出席了国民党二大。中山舰事件后,河南局势恶化,冯品毅于7月离开河南,8月回到家乡大名。谢台臣曾在保定高等师范附中做过冯品毅的老师,师生之间彼此了解。冯品毅同志就在谢台臣校长的支持下,一边教学,一边开展革命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组织同学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宣讲革命理论。他的讲话深入浅出,极富说服力,很有鼓动性,受到学生的欢迎。经过3个多月的工作,在七师发展共产党员和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基本成熟。1926年10月,冯品毅在离开七师之前,秘密吸收刘大风(安明)、赵纪彬(赵济焱)、李大山(李世玮)、成润、吴益普5名同学入党,并分别组建了党、团两个特别支部,刘大风担任党的特支书记,李大山任组织委员,赵纪彬任宣传委员,成润任团支部书记。5名同志后来成为大名县乃至直南党组织发展的骨干力量。大名党特支也是直南成立比较早的党组织之一。党团特支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到工人、农民中做工作,不久,在离大名县城不远的李茂堤村秘密诞生了大名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冯品毅从大名辗转回到上海,将大名党组织的发展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1927年4月,大名党团特支划归北方区委。不久,大名党团特支改为党团县委。
1927年春,七师党组织又相继发展大名籍学生解蕴山、裴志耕、曾则西、董佩玉,巨鹿籍学生李亚光,南乐籍学生石仙洲(石蓬山)、朱子欣、王师韩(王楚歌),长垣籍学生郭仪安(郭汾第),南和籍学生李青阳等10人加入了党的组织。
这时,全国正处于革命的高潮。大名县委书记刘大风和赵纪彬、李大山三人去北京,于1927年3月下旬同中共北方区委取得联系,并作了工作汇报。北方区委安排刘大风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赵纪彬、李大山二人仍回大名开展工作,随后于4月初派李若素同志到大名协助工作。李素若是濮阳县人,赵纪彬的同乡好友,北平政法学院的学生, 1925年在北平入党。李素若来到大名,首先根据北方区的指示精神,调整充实了大名党、团特支的领导班子,李素若任党支部书记,赵纪彬任宣传委员,李大山任组织委员,县团特支书记成润,宣传委员吴益普,组织委员李青阳。李素若传达了北方区委对大名工作的三点指示:⑴把工作的重点由学校转移到农村,掌握农民武装,迎接北伐;⑵执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发展左派国民党员,壮大革命力量;⑶所有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为贯彻三项指示,七师党团员做了大量工作。七师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训育主任王振华,教员高韶亭、李柳范,学生李掉元、李大磊、李尊荣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七师党员的人数达到30多人。谢、晁、王三人主动为党的发展提供活动经费,尽力支持和主动配合做好党的工作,掩护党的活动,并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为学校教员。谢、晁、王三位学校领导入党,不仅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且使七师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使七师名副其实成为一个红色教育阵地,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党校,培养新生力量的摇篮和革命策源地。一批批七师的学生特别是党员学生,从学校回到家乡,很多人担任了小学教员,他们深入农村搞农运,宣传党的主张,发展积极分子入党,使党的活动影响和扩展到直鲁豫三省交界的南乐、清丰、濮阳、馆陶等20余个县。
1927年8月,原大名七师特支书记刘大风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被顺直省委任命为特派员,负责指导大名及附近各县的工作。刘大风回到家乡南乐县,找到因七师放假而暂时回家的赵纪彬、李大山,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调整了大名县委领导班子,刘大风任县委书记,赵纪彬任宣传部长,李大山任组织部长,成润负责团县委工作。大名县委领导南乐、清丰、濮阳、大名四县党的工作。
1927年下半年,经北方区批准,中共大名中心县委成立,作为直鲁豫交界地区党的实际领导机关,直接领导直南、鲁东和豫北地区的革命斗争。不久,大名、南乐、清丰、濮阳相继建立了县委。中共大名县委成立于1929年5月,书记解蕴山,组织委员裴志耕,委员成润(兼任团县委书记)。到1930年上半年,七师的党团员已经发展到100多人,加上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学校革命力量达到200余人,占全校师生员工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大名县党的农村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继李茂堤党支部之后,1928年春,儒家寨、张铁集、冯庄、谢儿寨、破井、砖井等村相继成立了党的支部。全县共建立农村支部20多个,在6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200余名。城北的黄金堤、万金堤一带,党、团、农会组织也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