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梨园春秋——大名京剧团始末

梨园春秋——大名京剧团始末(1)

发表日期:2012-1-20 18:36:3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早先的剧团基本上都是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建国后,国家对剧团做了大量的整编改造工作,纳入了国家统管轨道,从中央到县各级政府才有权组织管理剧团。区乡没有剧团、更没有私人剧团。我县是一九五五年进行这项工作的,当时叫做剧团登记,经过登记组建了三个剧团:一是以刘芝梅为主演的豫剧团,二是以郑慧茹为主演的京剧团,三是以齐秀云为主演的坠子剧团(又叫化装坠子)。这些剧团都建章立制,在县文化科的管理下,实行三定” ——定人员、定户口、定剧目。并派入一定数量的国家干部到团工作。我是五五年被派入京剧团的,五七年调出,随团三个年头。现将该剧团始末回忆整理如下。

一、剧团的组成

该团名叫大名县前驱京剧团,简称大名京剧团,它是由以郑慧茹为主演的临清慧萍京剧团和以赵奎友、苗凤芝为主演的活动在卫东一带的京梆剧团合并而成的。全团六十余人,从演员素质、剧团阵容、上演剧目到行政管理、剧团作风等都令人刮目,呈现一派兴旺景象。整个剧团由四部分人组成。

派团干部四人:

赵希学,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主抓政治思想工作。

侯钦,任秘书、团支部书记、重点抓青年演员队伍。

岳同山,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负责扫盲和学员工作,间或协助选讲剧本,主讲过《黄飞虎反五关》、《新美人计》等剧。

郭来存,任会计,主管财务,间或协助选讲剧本、主讲过《青山英烈》、《通天荡》等剧。

老艺人。这部分人分京、梆两组:

京剧组有:

郑慧茹(女),青衣、花衫、刀马。

卢惠春(女),青衣、花衫、刀马。

王桂芬(女),正工老生。

卢振廷(男),净、尤善红净。

赵奎友(男),净、武生、善架子花面。

刘福续(男),文武老生。

冷顺岭(男),老旦、兼梆子老旦。

刘福才(男),小花脸、彩旦。

刘善堂(男),小生。

梆子组:

宰相和(男),须生。

苗凤芝(女),花旦、刀马。

卢惠波(男),须生、兼京剧里子

宛克辛(男),花面、兼京剧里子

马凤兰(女),青衣。

王秀兰(女),小生。

青年队十一人,是我县自己培养的后起之秀,均属京剧组。

学员队。为培养新生力量,还招收了一部分十二、三岁的学员,随团学艺并充任把子

上演的主要剧目中,京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盘丝洞、失空斩、贺后骂殿、八宝公主、十三妹、宝莲灯、虹霓关、花田错等。梆子有:辕门斩子、打金芝、金水桥、三上轿、藏舟等。连台本戏有:金鞭记、狸猫换太子等。新排古装故事剧(全是京剧)有:花木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通天荡、青山英烈、新美人计、黄飞虎反五关等。

二、黄金时代——两次浮肿——走向枯萎。

该团从一九五五年组建,到一九六二年解体,共历八年。其中前四年是大名县县级剧团,后四年为邯郸地区地级剧团。八年间,有它的黄金时代,也有它绚斓夺目——我说它是浮肿时期,还有它的衰落枯萎的悲局。

五五年至五六年可以说是该团的黄金时代,这是已被历史证实了的,说它是黄金时代主要根据有:

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党、团、队组织健全。

思想稳定。当时大力倡导以团为家、以戏为业、扎根大名、献身艺术的思想,全团上下都把自己的命运与剧团绑在一起,有一种团兴我荣、团败我耻的感情。

人员稳定。全团人员的粮户关系,组织关系等办在团里,无人流动走穴。当时,外团演员要想进入该团,手续还十分严格。

剧目稳定。上演剧目都经过严格审定和加工,新排剧目更是严格把关,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统统赶出了舞台。

财务稳定。财务制度严格,谁也不能够多吃多占。实行底分分红制。最高的一百六十分,最少的三十五分,基本分每月每分一元,就是说演员月工资35—160元之间。所谓是指按规定提取后的余额。从整个收入中提出税金、宣传费后,院二团八分成。剧团再提出公积金、公益金、伙食费(免费供餐)、服装费(每人每年免费发棉、单衣各一套)外,下余部分则为,是为演员分配的,如按底分分之后还有剩余,一般都存起来,到收入不佳的月份使用,做到以盈补缺,保证全年满薪,所以演员收入是有保证的。公积金主要用于购置服装、道俱。公益金主要用于困难户的救济和公共福利事业。

作风过硬。剧团坚持早练制度,——主要是青年队和学员队,早饭前站队唱歌,外出行走列队。还有二支实力不弱的篮球队,常与当地学校、民兵赛球,还真有一股子当年抗大、鲁艺的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