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沙麓山的重要历史作用

沙麓山的重要历史作用(3)

发表日期:2012-1-20 18:31: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白狄族鲜虞发祥于今山西省五台山地区,后来,鲜虞越过太行山来到石家庄一带。这时,邶国已经灭亡,正好让他们乘虚而入。于是,以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三个部落国还建立了城邦联盟。很快,以斯洨水(今太平河,也称洨河)为前线,以鲜虞为首的部落联盟与周朝的诸侯国南北对垒,征战不断。

周成王之后依次是康王、昭王。昭王时期,邢国同鲜虞的战事越来越多,邢侯令其叔父(名谏)率兵抵御鲜虞。接下来,邢侯又给谏立了一个軧国,范围在汦河(今槐河)流域,即今元氏县一带,北边的边界到太平河。不久,谏让贤,把軧国之君的位置让给他的幼弟攸。让位之时,谏对攸分析了面对鲜虞的严峻形势,告诫攸谨慎从事。这些事史无记载,都是由元氏县西张村墓青铜器铭文揭示的。在元氏县西张村村东发现的西周軧国文化遗存,是一处弥足珍贵的西周遗址。该遗址东临汦水(今槐河),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10米,面积1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一般厚2米。1978年、1982年分别发现了两个墓穴,其中的青铜器铭文说明了周初所封的軧国及其地理位置,填补了文献空白,对西周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同时,关于邢侯之国始封的地理位置,古书说法相异,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一说在今河南省温县东,还有的说在巩洛之南。西张村西周墓所出土的铜器铭文有力地证明了邢国初封地就在今河北省邢台,澄清了历史上的一桩悬而未决的疑案。1982年该遗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200012月版严兰绅主编《河北通史。先秦卷》第二章第四节)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之后,东周初立,王室日微,鲜虞乘机南下灭掉軧国。接着,征伐邢国、卫国,把邢国的国都(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卫国的国都(今河南省卫辉市)也攻了下来。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两国。并且将邢国迁到夷仪(今山东省聊城市),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

此时,中原华夏对北狄不敢轻视,也越来越认清沙麓山战略位置之重要。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  小匡第二十》)在沙麓山上修筑五鹿城,其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对付北狄,也是为了控制中原。在他制服宋国郑国、讨伐山戎以救燕、存邢救卫等重大军事斗争中,五鹿城都发挥了其战略作用。

追根溯源,当我们注意到两三千年之前河北的自然地理状况,就可以看出:由于太行山和沙麓山的对峙和扼制,限制了中原对北方的进攻,因而利于北方民族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今河北一带;今河北省南部便成为决定南北征战胜负的战略要地,双方不能不在这里拼死争夺。由于沙麓山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河北的历史文化中,战争总是浓墨重彩。

河北的历史文化有许多重要特点,由民族活动格局所决定,最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河北历史上战争多。中原和北方在这里长期地征战、对抗、融合、交往。无论是北取幽燕,还是南占中原,河北都是战略要地。加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其二是河北便于接受、融合中原和北方民族的先进思想文化,世世代代人才辈出。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在黄河流域首先创造了先进的华夏文化。今河北一带距离中原较近,利于华夏思想文化很快传来。汉族和北方民族南征北战,各少数民族把他们的思想文化带到这里,与华夏文化碰撞融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所以思想文化十分生动活跃。各民族互相斗争、互相融合的极为丰富生动的政治军事斗争实践和生产生活,加上各有千秋的思想文化,使河北历史上产生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物。帝王将相、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学问家,更有无数的能工巧匠,如闪闪群星,丰富了河北历史文化的生动篇章。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当然,沙麓山崩塌之后,河北一带继续生动地书写了丰富的战争篇章,这显然不能说沙麓山仍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沙麓山存在之时所奠定的相当重要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则是不应抹杀的。

四、沙墟仍为东西枢纽

沙麓山崩塌之后,再无昔日的巍峨险峻,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扭。《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沙麓者何?河上之邑也。这说明,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沙麓山崩塌之前,黄河从它山脚下流过。到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黄河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水经注》卷五)。郦道元所说黄河故道在今卫运河之东,在大名县境内几乎与卫运河平行,最近距离不足500米,遗迹仍依稀可见。可以说,在郦道元之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基本都是从沙麓山(沙麓墟)西麓流过的。可以想象。黄河滚滚北流,使这里成为东西要冲。无怪乎史籍多次记载,从卫国等中原之地去齐国,都是经沙麓山到莘野(今山东省莘县),然后向东。沙麓山崩塌之后,西边的黄河大渡口是仍然存在的,沙麓墟依然是东西必经之路。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边,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南面和东南面又出现了沙(琐)、马陵等城邑。关于新五鹿城(郦道元所说元城县故城)的位置,当地人传为今大名县张集乡固城村,东距前后现城村(原五鹿城遗址)15华里。按照《水经注》所说与沙丘堰的对应位置,是可信的。

沙麓山崩塌时,晋国最善于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把当时并不属于他们的沙麓山与他们国家联系起来,预见晋国很快就要出大问题,几乎会亡国。(见《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果然,晋献公废长立幼,欲立宠妾之子奚齐为嗣,加害于公子重耳。重耳带赵衰、狐偃、先轸、魏犨等人出逃。在北狄居住12年后,经卫国去齐国。卫国不予接待,他们忍饥挨饿路过五鹿。沙麓墟上,有几个农夫在田野劳动。他们向农夫乞食,农夫把土盛在罐子里让他们吃。重耳发怒,狐偃、赵衰却说:这是吉利事,给咱们土,就是要有国土田地。重耳转怒为喜,他们给农夫叩拜行礼,表示感谢(《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他们这样做,是不足为奇的。此时,他们已经在五鹿城的西边渡过黄河,实地考察了沙麓墟为东西要冲,看出了五鹿城乃战略要地。重耳被立为晋国国君之后,与楚国进行城濮大战之前,于公元前632年首先夺取了五鹿(《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国同样珍视这块宝地,后来又收了回来。公元前559年,卫献公被孙林父、宁喜驱逐,其叔叔被立为卫殇公。卫献公带着妻子儿女逃到齐国避难。12年后,孙林父、宁喜在卫殇公面前争宠而闹起矛盾,孙林父跑到晋国请求护送卫献公回国复辟。齐景公听到这一消息,为抢抓外交的主动权,便和卫献公一起去晋国请求支持。晋平公讨伐卫国,逮捕了卫殇公和宁喜,送卫献公回国。看到卫献公就要归国了,崔子止其帑,以求五鹿。(《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崔子,即齐国弑君专权的右相崔杼。他扣留卫献公的妻子儿女,作为人质,要求卫国用五鹿城交换。最后,五鹿城未被齐国捞到却被晋国争了过去。这件事足以证明,五鹿城在列国眼里举足轻重,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