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今邯郸市东部。那时,漳河从太行山和沙麓山对峙的夹谷中自南向北流过。据成安县水利志有关资料,漳河在今成安县漳河店之西转而东流,在漳河店之东旋而向北。古代视东西流向为横流,便把漳河店一带称为衡(横)漳。古代,“商”字通“章”(见《康熙字典》、《古代汉语词典》)。《筍子。王制》中“修宪命,审诗商”,这个商字就是章字之义。起初,有的地名本于水名,有的水名本于地名,今邯郸东南部与漳(滳)河结缘,便称为商地。对于商的地望,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商是滳的同音字,商在滳水流域。他从滳水的流向等特点出发,断定滳水就是漳水。甲骨文中有“滳水”而无“漳水”,现在有“漳水”而无“滳水”。滳水之名废,漳水之名兴,“滳”字被“漳”字代替了。今天的漳河,古名就是滳水。既然商地之名本于漳河,则商在漳河岸边。孙先生说:“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夏商史稿》267页)
商地的中心在何处?因无史证,不能枉下结论。疑是“衡漳”,即今漳河店一带。
商地乃经济发展之宝地。太行山东麓的物质不断被冲积下来,所以土质肥沃。加之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畜牧业。大禹治水之时,这一带“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史记》)意思是:土质很好,但开发得还不太好。大禹治水之后,减少了水患,漳河两岸更成为聚宝生财之地。子契的子孙后代得到这块宝地,其经济实力便逐渐壮大起来。
而且,商地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商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外知内也”。无论是中原觊觎幽燕,还是北方部族窥测中原,这一带都是“从外知内”之地。沙麓山巍然屹立于商地之东,可以扼制咽喉、控制走廊,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历史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荀子•成相篇》)子契之后,其子昭明开始居往在今石家庄市元氏一带,后来搬到商地,便把今河北省南部连成一片,悉心经营,图谋发展,眼光看得越来越远。从外而知内,逐渐产生入主中原之志。
昭明之后,依次是相土、昌若、曹圉(yu,语)、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天乙即是成汤,从契到成汤共十四代。这时,商族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夏,成汤则成为出类拔萃之才。他居往在亳,亳在今魏县南部之内黄县、浚县一带(今属安阳市,距濮阳市较近)。成汤善于用人,启用有莘(在今山东省莘县)伊尹。伊尹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大政治家,约在公元前17世纪,协助成汤打败夏而建立商朝,成汤即商汤王。商朝统治中原之后,数次迁都,最后迁至安阳(殷)。在整个商代,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沿太行山麓一带是商朝的贵族居住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当然,对此尚未进行全面发掘。仅从石家庄台西殷商贵族遗址初出发掘看,已经有数个天下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先商的生活区域究竟在哪里,在秦之前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契“封于商”,也未说明商在何地。到了东汉,郑玄说“契本封商,国在太华之阳”。太华之阳指今陕西省商县一带。这个说法,长时期得到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未,对商县一带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证明陕西地区的古文化和商文化根本不是一个系统。于是商族起源陕西说被否定了。商族的起源地还有“东北说”,说在辽水流域。对其文化遗址进行鉴定,证明并非商文化遗址,“东北说”也被否定。有人以为商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实际上,在西周之前,直至西周初年,商丘市一带从来不称商,史籍上都称其为“宋”。西周初年,把微子启封在宋地,今商丘市才成为殷商一支的活动中心。早在东汉时期,贾逵就反对商在今商丘市的观点,说:“商丘在漳南”(《史记•郑世家》集解引)。但贾逵并未具体指出商到底在何处。
到了现代,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先商生活在太行山的东麓。1935年,丁山提出“契居蕃”之蕃就是平山县的蒲吾村。郭沫若则考证,昭明所居之“砥石”在汦水流域,即今石家庄市元氏县境内。
除了孙淼先生精辟的阐述,更有力的证明,是最近在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址都属于商文化。看来,商族起源于太行山东麓、今河北南部,是可信的。研究分析一下沙麓山崩塌之前的地理形势,对于商族兴于河北就更容易理解了。
三、影响河北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
殷商的发祥已经有力地说明,沙麓山的存在,为北方民族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周灭商后,对诸侯进行分封,实行诸侯封建制。周武王考虑到商的残余势力仍很强大,便对其实行怀柔政策。把商朝原来的土地分封为邶、鄘、卫三个方国,命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对这三个国进行监视,这三叔称为“三监”。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邶国,邶国就在现在石家庄市太平河(古称斯洨水)以北区域和保定市南部部分区域。把商的势力封在自己的力量不易控制之地,无异于放虎归山,应该说是是很大的失误。
果然,武庚看到这一带极为有利,要作为与周抗衡的复辟之地。恰好,周朝的统治尚未完全稳定,周武王就死了。太子诵即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摄政。武庚一看有机可乘,不但把商朝原来的东方属国联合起来,并且联合了管、蔡、霍三叔,起兵反周。他们首先发动舆论攻势,管、蔡、霍三叔散布谣言,说周公包藏祸心,要谋害成王,准备篡权。“周公恐惧流言日”, 成王和大臣召公奭等人怀疑周公,周朝廷一片混乱。周公受到内外夹攻,处境十分困难。但他忍辱负重,首先找到召公奭进行了极为耐心的解释。幸亏召公奭是顾全大局之人,消除了对周公的疑忌,帮助周公说服了成王和大臣们,粉碎了三叔的阴谋,终于使周朝内部稳定了下来。接着,周公亲自带兵进行东征,讨伐武庚。周公东征和周武王推翻商朝的战争一样,都是殷商奴隶倒戈起义帮了大忙,但作战之艰苦大大超出武王伐纣。经过三年苦战,平定了东方十七国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蔡叔、霍叔也被废黜流放。周公的东征彻底打败了商的残余势力,奠定了周朝对东方的统治基础,历史上称赞是第二次灭商。
周公这次灭商,把殷商奴隶主们称为献(鬲)人、当作顽民,迁移到洛阳,加以严格管制,改造庶人。殷商原来的奴隶们流散于太行山麓,他们再也没有力量闹独立了。
周成王吸取武王教训,开始重视北方的防范,把周公的庶子封在今邢台一带,建立了邢国。但是,由于太行山和沙麓山的扼制,原邶国之地仍是周朝廷难以控制的飞地。在周朝,对遵守周礼的地区称为夏,对遵守周礼的人们和民族称为华,对不遵守周礼的人们和民族称为蛮、夷、戎、狄。当时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不接受华夏文化的四方氏族。被称为蛮的在南方,夷在东方,西方的称戎,北方的称狄。由于沙麓山的存在,决定了当时的民族活动格局。太行山和沙麓山锁定南北走廊之咽喉,保障了狄族在原邶国之地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