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福堂校长的勤劳朴素作风和爱国主义进步思想,始终贯彻在他的办学中。他到大名十一中后,首先提倡要手脑并用,劳动光荣,要劳动建校,要有所作为。不论在课堂,周会上,在大的集会上都是贯输他倡导的劳动至上,手脑并用的思想。他说: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亲自去做。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船夫拉纤”和一些劳动歌曲,在课程上除让学生学好文化课外,还设有劳作课,每周两节,有竹工,木工、化工等,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学和做。为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向青年灌输新思想,让学校图书馆购置了许多进步书刊,如《新语丝》、《新月》、《蟹工船》、 (萌芽》以及鲁迅的作品,学生均争相传阅。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孟校长曾规定了三个不许,即:不许穿礼服呢鞋(这种皮底布鞋,当时在学生中很时髦,价钱较贵),不许用“狮子牌”牙粉(日货);不许用“霍维脱”香皂(当时是高级香皂)他常说,
一个人穿上高级料子的衣服和鞋子,劳动时怕弄脏了,运动时怕弄坏了,就成了衣服鞋子的奴隶。
开展课外劳动。每天下午下课后,分班轮流劳动,主要是拾土平整校园、操场,将拆除旧房的破砖烂瓦及废土抬去填入东大坑(隔壁是天主教堂)。为了勤俭建校,节约经济开支,学生曾拆除一些破旧房子,有座土台子就有七、八尺高,都是在孟校长的亲自带动下完成的。每次学生劳动时,他带头和一些教师参加,和学生一道抬土筐比气力。学生每次参加劳动后,不但不感觉劳累,反感觉到精神分外愉快。
在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上,坚持贯彻不用日货(不论穿几的、用的和文具用品等)。“七·七”事变后,主要课程是教育学生爱国抗日,使学生树立抗日救国思想。他常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还经常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如请杨君,还有一位姓宋的(清丰人)大讲当时形势和抗日救国的大道理。还组织学生到大名郊区宣传抗日救国,教群众唱“义勇军进行曲”。组织几位进步教师不论在课堂上或是课余时间公开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如蔺老师在课堂上就曾大讲救国之路,必须学习苏联的十月革命经验,“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唤醒了中国人民……”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段话。有时孟校长还带领学生上街清查日货,查出日货后,除批评教育该商店经理人外,还立即没收,当众在大街上烧掉,并警告他们不许再贩卖日货。
五、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在冀南地区也是很有名的。每年省或冀南区召开春、秋季运动会时,都能获得优异成绩。当时的休育主任是金叔文,此人精力充沛对教体育课很认真,肯钻研业务。金在体育方面的技艺出类拔萃,田径运动项目样样精通,体育器械都能运用,在北京各校中是有名选手、健将。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练基本功。在教体育课时从不疏忽马虎、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常说,光有科学的头脑,没有健康的身体是不行的。他起早贪黑带领学生体育队锻炼从不松懈。他曾说抓锻炼是获得好成绩的根本保证,在体育方面不下硬功夫,光想侥悻取胜利那是幻想,那是盲人瞎马,夜半深池。故在一九三六年冀南区召开秋季运动会时,该校获得总分第一,受到省政府表扬。培育出的男子全能冠军运动员候培根同学,当时名震冀南二十多个县,曾获得全能冠军。获奖品自行车壹辆,还有锦旗、锦标、银盾二类的奖品,为学校争得了莫大的荣誉。另外,还有篮球队也在冀南名列球类之冠,赴兄弟学校进行比赛,每每载誉而归,在大名三处兄弟中学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金常常发誓说,我们一定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
六、学校的终结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寇铁蹄踏入大名,县城为日本侵略军占据,学校停办。孟校长带领部分师生投入了抗日游击活动。孟曾一度担任冀南行署主任,解放后还曾担任湖南省付省长,大学校长等领导职务。
日军侵占大名后,十一中成了日军的巢穴。他们拆教室修炮楼、筑碉堡,把一个大好学府糟踏得不成样子,到大名解放时,十一中学校的所有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了。
十一中后期在孟福堂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培育了不少爱国、建国人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有着他们的足迹。根据校友们的回忆,仅将十一中后期学生离校后有所建树并在党政部门担任要职的部分同学列举如下:
张宝树:河南省南乐县人,曾任国务院储备公司主任。
吴保珍;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解放军空军某部政委。
张名山:河北省魏县人,现任广州市某专科学校英语教师。
曹云骧: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河南桐柏军区司令员。
曹文轩: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抗日政府县长、福建省建设厅长。
权 连: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抗日区长、县委委员,现在中央工作。
曹景贤:河北省大名县人,现在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康英才:河北省大名县人,曾任四川省电影公司负责人。
注译:
①“南八忠烈霁云戆( zhuang ) ”:唐朝南霁云,号南八,清丰县人。与张巡同守睢阳。公元七五七年(唐至德二年),安庆绪攻城,张巡派霁云至临淮求贺兰进明出兵救援,贺兰不应,霁云悲愤之极,拔佩刀自断一指吞食,血淋漓以示贺兰众将,明其心志。众将大惊,但仍不出兵。霁云知求援无望,随返骑出城。将出城门时,抽矢回射佛寺浮图,入砖近半,并向贺兰兵将大呼:“吾归破贼(后)必灭贺兰!”霁云回睢阳后,与安庆绪激战数月,誓死不降,终因势单力薄城陷身亡。
“戆”,刚直而愚。《荀子大略》:“悍惫好斗,似勇而非”。刚直则勇敢忠义之意,宋史《韩世忠传》,“性戆直,勇效忠义,事关庙社,必流涕极言。”“南八忠烈霁云戆”这句歌词,意在通过宣扬霁云的戆直性格,教育学生愚忠报国。
②“更有器之殿上虎”:宋代刘安世,字器之,元城县人。号元城先生(生于公元1047年)。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登进士第,从学司马光。刘问司马光“个人的思想行为什么最重要”,司马光教他一是要“诚”,二是“不妄语”。司马光当了宰相,举荐刘为秘书正宇(秘书省正字,掌校缮典籍的官员)。司马光死了以后,吕公著为相,吕又荐刘为右正言(中书省掌管命令制词论奏失当的官员),后又任起居舍人兼右司谏、右谏议大夫(均系中书省掌管论奏的官员)。刘论事刚直不惧权贵,曾先后弹奏蔡碓、吕惠卿、章惇、范纯仁等朝中大臣数十人,致使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官,有的被罚金赎罪,一时无不敬畏,视为“殿上虎”。后章惇当了宰相,刘三次被贬,直降至新州别驾(知州以下的低级官员,州的佐吏,和通判同),接着,蔡京进谗,将刘削职流放梅州(今广东省梅县)。会元1101年徽宗即位,刘获释。不久,蔡京为相,又将刘流放峡州(今湖北宜昌)羁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病逝,葬于祥符(今河南开封,享年七十八岁,这句歌词和“南八忠烈霁云戆”,都是在歌项大名一带历史上的忠贞之士,用意是一样的。
③“一扫欧亚邦风雨”:欧亚泛指世界,邦指国家,风雨指飘摇不定,动荡战乱的局势。全句的意思是要扫徐世界各国不安定的因素,争取天下太平。
(呼文华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