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校概况
清光绪二十九年(一八九三年),大名知府陶式鋆、监督崔炳炎始建大名府官立中学堂(即十一中前身),校址座落在大名城内菜园街路北。东至布袋街,西至旧县政府(现在百货公司仓库)南至菜园街,北至东大街(路南天主教堂以西),中间包活旧孔庙地址。宣统二年(一九O九年)建大礼堂一所(即大成殿),讲师楼九间,寝室四十间。教师住室在前,教学楼在后。自习室三十六间,图书馆、图书库八间,盥漱室四间。又逐年增建理化仪器室、实验室、游艺室、绘画室、乒乓球室、阅览室,文体用具储藏室,手工制做室等各种设施,大都是新式建筑(或称西式建筑),高大宽敞。校内辟有宽大的体育场,场内设有球栏、单双杠、高低杠等各种体育设施、用具。学生宿舍分两个大院,高年级宿舍院名“大同村”,低年级宿舍院名“博爱里”。学校有大小伙房,食堂饭厅,学生除少数走读外,大部分食宿在校。
学生以大名、直南五县(南乐、清丰、濮阳、长垣、东明)为最多。学生中有一部分回族,还有一部信奉天主教、耶苏教的。入学年龄在十三至二十三、四岁。凡考试平均六十分的均可入学。年学费十二元,分两期交纳,另交五块钱保学金(怕中途辍学)。学业成绩甲等者免费就学。学生入考成绩贴榜公布。学校初办时,为鼓励考生入学,规定考甲等分贡生待遇,考乙等分廪生待遇。但不收女生。(此规定见于初中一班、二班考试榜上,民国成立后,此规定自废)一九二0年设高中一个班,一九二四年后逐年添高中一个班,直至“七·七”事变,十一中共招初中四十四个班,双轨制,高中九个班,单轨制,高初中三三制。
在大名城内道前街西端路北现经委大院,原是十一中分校,后改为大名五女师,分校并入十一中大院内。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该中学由省府命名为“直隶省立大名中学校”翌年改为“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校”,也曾一度改为“河北省立大名初级中学校”。大名十一中、大名七师、大名五女师同为省立中等学校,十一中由省拨常年经费二万八千八百元,办学条件较优,是直南各县萃萃学子求学的好地方。
二、行政与师资
大名十一中自建校(含前身官立中学)至大名沦陷学校停办,长达数十个春秋,每届各期经历了多任校长、主任,教师更选也较频繁,教职员工均为聘任制。
学校执行校长制。校长以下设各处:训育处、教务处、蔗务处、体育处、监学等机构。课堂设置除文化课外,还有军事训练课,每周上一次,学习军事知识,战地救护常识、防空知识等。军事训练教官由当地驻军推荐,校长选聘。
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长由省教育厅直接委任,省下政府机关无权过问,全校教职员工均由校长聘任,至三十年代,十一中教职员工约达二百余人。
据健在学友共同回忆,从二十年代起,大名十一中任职校长有刘鹍书,河北省徐水县人,北大毕业生;武易学,河北省乐亭县人,北京高师毕业;薛其昌,河北省磁县人(毕业学校不详);王祝三,河北省临城县人(毕业学校不详)。一九三五年,薛其昌、王祝三遭学生反对先后离职,省教育厅委任了河北省永年县人孟福堂(毕业学校不详)到该校任校长,直至“七·七”事变。
二十、三十年代的大名十一中,校长以下设处,各处都有主任一名。训教处主任有:李时、冀卓吾等;教务处主任有连秉道、石笑岩、张云玉等;庶务处主任有杨叔九等;体育处主任有金叔文、王健武(大名人)等。王健武北京高等师范体育系毕业,在十一中任教间期,曾参加过国际体育比赛,并为国家争得过荣誉。监学:田间荆;图书管理员司养初等。
学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多来自京津名牌大学。
语文教师有王仁甫、赵召德;数理化教师有翟兰香、袁慎之、魏福臣等;史地教师有蔺ⅹⅹ、张绂青、韩省三等,动植物教师有王继香;音美、劳作有张泊生、杨叔九等;英语教师有丁亚一、刘荫南、钟胡玉;休育教师有金叔文、杨叙九(兼)等。
由于大名十一中教师均由校长选聘,所以师资水平较高,知识渊博,大多数教师教学认真,教案齐备,教材充实,而且注重教学生课外浏览。学校的朝会(周会)十分认真,轮流指定教员讲古今名人格言,如: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的语录,还有梁启超、蔡元培、严复以及外国名人孟德斯鸠、卢梭、林肯、拿破伦等名言名句也讲。所以,该校教学质量较高,每年升入大专院校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大多升入重点院校,也有出国留学的。第八班学生杨堃(大名域内人)考入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在法大、朝大任教。
三、校歌与校训
学校自初建至抗日开始,各个时期有其不同的校歌。
二十年代的校歌歌词是:天雄城临漳(河)卫(河)浒,民俗朴茂士好武;南八(唐南霁云),忠烈霁云戆,①更有器之(宋刘安世)殿上虎;②前哲流风今宛在,趋在少壮多力努。
多力努,启我神明,医我瞽;诚敬秉校训,救国力学苦,枕畔闻鸡(晋祖逖、刘琨故事)夜起舞,炼铁臂,铸铜肤,养成浩气塞寰宇。
到来时,好携我全国同胞齐心一志,高树正正旗,大擂咚咚,一扫欧亚邦风雨。
这首校歌是国文教员翟酉山(清丰人)和音乐教师李子扬共同编创,经省教育厅审核确定的。
三十年代的校歌歌词如下: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的大众的绝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到了孟福堂担任十一中校长时,把陶行知先生的自立歌定为该校校训,训词共二十九字:“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这则校训用木刻制作成横幅,白地黑字,悬挂在校门内过厅上方,后来音乐老师又配曲,同学们经常吟唱。
四、孟校长殷职垂范
孟福堂名宪褆,福堂是他的字。抗日时期署名“夫唐”,河北省永年县人,大学毕业。由于深受 “五四”运动的影响,成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九三六年春调任大名中学任校长职(他的前任校长是王祝三)。孟来大名中学前原是邢台女子师范校长。孟福堂又是一位进步爱国人士,他到大名中学后,就聘用了一批进步教师,如蔺某(史地教师)陕西人,杨叙九(数学、音乐教师兼庶务)等等。孟的生活一贯艰苦朴素,平时经常穿一件褪了色的黑色三口袋制服,左上边口袋里经常插一支铅笔,很少见他穿件新的衣服。听说他在邢台女师时,经常穿一双破皮鞋,学生问他鞋子破了为什么不换新的,他却幽默地说:“空气好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