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魏、元复县对民国《大名县志》的影响

魏、元复县对民国《大名县志》的影响(1)

发表日期:2012-1-20 16:57:5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内容提要:民国大名县系魏县元城县并入大名县而成,旧魏县元城县士绅发起的复县分治运动对民国《大名县志》的编纂影响至深,直接导致某些史料与史实相悖,使民国《大名县志》名为一县县志实则大、元、魏三县合志,这在民国时期编纂的县志中颇为罕见。

关键词:魏元复县  大名县志  三县合志

 

 

民国《大名县志》于1934年由时任大名县长程廷恒刊印发行,这是民国时期唯一的一部大名县志。民国时期的大名县名虽一县,实则兼有历史上大名县、魏县、元城县三县之地。魏县早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就废入大名,民国初年,因倡议归并同城首县,旧魏县趁机发起复县运动,试图重建魏县,无果而终,反而裁元城县入大名县。1931年,旧魏县再次发起复县,元城县继后,这次复县分治虽然仍未成功,但是这一时期修纂的民国《大名县志》却不可避免地受到魏、元分治的影响,并打下深深的时代印痕。

一、裁魏、元入大名及复县分治运动始末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初,漳河决溢,魏县城废于水。魏县知县廖乘时将被灾情况据实详报,直隶总督方观承亲临查勘。时魏民因年岁凶荒,既仰蠲免之恩,复望赈济之典。凡引方所验者,皆洼下之区,舟楫通行之所。魏县城已成泽国,不可再居,商议迁魏县治于仕望集未果之际,29日,卫河决溢,大名县治(今大名县旧治村)废于水,城市为沼,治无定所。两县同时遭受重大水患,分别迁建县城谈何容易,而魏县民众有意并入大名县。[1]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年三月,方观承顺应魏县民意,奏请清廷准许,废魏县入大名县。将大、元、魏三县所辖区域进行调整,将原魏县所管327村,划给元城县31村,其余所剩306村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原管225村,划给元城县13村。大名县附郭,建置于大名府城内西南隅天雄书院,称大名为本邑,称魏县为新并。大名学官为教谕,驻府城;魏县学官为训导,驻魏县旧治,而别称乡学[2] 

自魏县并入大名县以来,因学额仍旧,故独留学宫、教官于旧城,名曰乡学,以别于大名固有之县学。讵此端一开,百事踵仿,凡钱粮、差徭、词讼、胥役等项,原属大者曰县,亦曰本邑;原属魏者曰乡,亦曰新并,界限截然,百余年来,牢不可破。自新政举行,如:警学、实业、自治各机关团体,莫不两两对立,轸域愈明。”[3]故而,凡是教育会、农会、警察所等,大名县成立,旧魏县必成立,名大名乡某某

大名县附郭后,因与大名府同名的缘故,取代元城县成为大名府首县。清末,因倡议归并同城首县,四五年来,大、元、魏士绅各结党团,主并、主迁、主复旧,纷争不已。”[4]地方士绅各圆其说,争论四五年而无结果,且愈演愈烈。民国初年,裁各府首县,大名县并入大名府,次年又降为县。而元城县入民国后,渐渐名存实亡,县政由大名县兼理,已成合并趋势。19131月,直隶省有议案将元城县归并大名县,重建魏县,并刊发魏县县印交由大名县保管。但是因大名、元城两县士绅争执,一年有余,迁元并大及迁大治魏两个办法,均一时难以解决。1914314日,内务部批复:迁建经费实在为难,魏县既然难以规复,大名、元城两县一时也难以迁建,于是仿照江苏、浙江等省合并附郭首先的办法,将大名元城合并为大名县,规复魏县前案自当准其作罢[5]魏县首次复县成功在即而遭失败。

元城县并入大名县后,大名一县兼有大名、魏县、元城三县之地,全县划分为三区,旧元城为东区,旧魏县为西区,原大名县为中区。因有魏县归并成例在前,元城县在税收、政务等参照魏县,于大名、旧魏县不相混合。大名县名为一县,其实田赋、学警诸要政,各办各区,各花各款,不相混合。此人情地势使然,不容强也。”[6]但是并非一切都是不相混合,仅教育经费各花各款。警费出自亩捐等项,宜不分轸域,汇总收支。薪饷、马乾多寡,向有参差,现已酌中,改归一律。”“各小学经费其用途与警款不同……现今各顾各区,以照平允。”[7]

19316月,大名县西区刘萝弼等人再次发起魏县复县运动,东区士绅朱镗等人见状,随之趁机发起元城复县运动,各自推举代表进省申诉理由。813日,河北省政府令民政厅核办魏县、元城分治大名县一案,民政、财政两厅联合呈复,历述分治困难有五:大名分治与中央整理行政区域不合,恢复旧形,必遭部驳;三县政区隐成系统,一旦整齐划分不能水乳交融;三县粮赋征收,另划政区,分歧必多;分治必定导致行政经费增多,人民负担加重,省财政经费增加;三县分治地点,所建新治,筹款困难。河北省政府无法决断,16日,将魏县、元城县复县情况呈报北平政务委员会。916日,北平政务委员会指令河北省政府转饬该县详审计议,如能筹为妥善办法,再行呈侯核夺。”[8]

193243日,大名县长刘运鸿奉河北省政府令在大名县中山俱乐部召集机关人员及重要士绅召开魏县分治会议,由原提案人说明理由,逐条讨论,一致主张魏县分治,并议定魏县筑县城于大路固村。元城分治与魏县分县并案讨论,结果一致通过元城应与魏县一例分治。旧魏县、旧元城各推代表赴河北省政府面陈,因分县一事关系政务舆情,816日,河北省政府委员会议讨论元城、魏县分治大名,认为三县合并已久,变更旧制与中央整理办法不合,一切行政事务必定多生纠纷。就如何办理此案,24日,河北省政府主席王树常将民政厅、财政厅议复大名县人士呈请分治一案呈请北平政务委员会。

96日,大名西区刘鸿书等区长5人、社会贤达张之桂、申瑚、史锦云等23人电呈北平政务委员会,力陈魏县与大名合并利害,请令河北省政府主持分县原案,以利政务舆情。19日,北平政务委员会指令河北省政府,魏县、元城县分治与中央整理办法不合,与国难情形不符,暂行缓议。因魏县、元城县分治决心大,决定由河北省政府民政厅、财政厅与大名县商定妥善办法再行核准。

11月,程庭恒任大名县长。时大名县中区赵锡光、西区六十七乡乡长、连圪村郭弼亮及广大人民反对且仇视旧元城、旧魏县分治,民人对于分县事宜,无不恨视如仇。彼见各局诸色人等,荣华异常,垂涎者已久,思夺其位而不可得。因为分治势必先修城池、建监狱、立县府等等,对于民众实属加重负担。[9]中共大名县委也组织发动民众反对分治。程庭恒以国难当头,县境水灾为由呈报河北省政府,终止旧元城、旧魏县分治一事。魏县复县分治再次失败,元城县也偃旗息鼓。直至1940年,大名县抗日政府迫于抗战形势的需要才将大名县划分为魏县、大名、元城三县,而日伪大名县政府、国民党流亡县政府仍作大名县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