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近期,本网“留言交流”栏目收到两名网友提出的关于明城修复的两个问题,内容如下:
网友“韩风686”:“到南城转了一次,看到文峰塔正在重建,但是建在了城墙下面,看着小气憋屈,我看过资料和你们网上介绍文章,都说是原文峰塔在南城墙上,现在建在城下为什么?建在城上要壮观的多。咨询咨询。”
网友“石家庄老乡”:“前几天回到家乡,顺便转了转复建后老城,重修后的城墙与原来的瘦身差不多有一半吧,看到文峰塔的时候,与我小时候不一样。那个时候的文峰塔在现在小南门外侧的炮台上,现在怎么成 了小南门上面?小时候老远看到文峰塔,就知道快到县城了,那真是我们对大名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另外,文峰塔太低太瘦,希望你们多向县领导建议。”
我办将上述问题及时转交到县文化旅游部门,县文化旅游局对此非常重视,副局长刘冰特撰此文予以释疑,如有不妥,再议。
文峰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又称文昌塔、文笔塔、文光塔、尚元塔等,主要作用是祈祷文运昌盛,它是随着建筑风水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佛教的浮屠没直接关系。据《相宅经纂》:“凡都、省、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宜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
大名府文峰塔始建于明朝嘉靖39年(公元1560年),大名府副指挥使陈大宾鉴于大名人才不济,科举考试多有不中认为文庙距南城墙太近,“生员正墙面立,贤才故蹙滞也”,随在南城门东开小南门一个,并在文庙南墙对应位置建文峰塔一座。此塔处于文庙中轴线上,春秋时节正午时分塔影可投射到泮池,似毛笔蘸墨,景观奇绝,寓意深奥。此后数年大名文脉依然没有振兴,清隆庆二年(公元1570)大名府知府王叔皋认为“门在巽方泄气,而致录祥南飞”,随将小南门堵塞住。清光绪年间,文峰塔毁于地震,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大名道刘盛藻捐资改建文峰塔,这次修建的文峰塔不在原来位置,而在原位置以东,矗立城墙之上,高二丈余。


县志记载大名府文峰塔位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峰塔影像
1945年因战争城墙被拆除,但文峰塔周围留有20余米城墙未拆。1966年邢台地震,震源波及大名,塔尖被震下来。出于安全考虑,县政府责成大名镇将塔拆除。先用牛拉,结果绳断塔未倒,后来用炸药,才把文峰塔炸倒,承载着大名厚重文化的著名文物就这样被毁,塔迹亦无存。2009年大名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恢复大名历史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城市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决定重现大名府明城墙的雄伟身姿,并在明代原址方向重建了文峰塔,大名府百年文化地标得以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2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