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卫水滔滔话金滩——金滩镇的商机与水陆交通

卫水滔滔话金滩——金滩镇的商机与水陆交通

发表日期:2011-12-25 12:31:4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距大名县城东北三十里处的金滩镇,西濒卫河,东临106国道。这里原是卫河岸边一个普通的村庄,古名小滩镇,也叫小滩。清朝同治年间,礼部尚书毛永熙从北京由卫河乘船回老家河南陟(zhì)县,途经小滩镇,上岸休息,受到当地乡绅热情款待。席间,毛永熙趁着酒兴,将小滩改作金滩,从此,小滩镇多了一个金光灿灿的名字——金滩镇。解放后,当地政府将这里正式确名金滩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滩镇人精明、圆通、开放,善于做生意,不知从何年开始,他们的前辈就上卫河这条贯通南北的航道,修筑码头,发展商贸,极尽舟楫之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卫河断航,金滩镇人又看准106国道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市场经济。一水一陆两条交通线,就像是运动场上跑接力,为金滩镇人带来极大便利和无限商机。

卫河,历史上又称做永济渠、御河,是古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太行山南麓,流经河南省新乡、卫辉、浚县、南乐等县市,由南乐进入河北省境内,经魏县、大名、馆陶,与漳河汇合后北接河北、天津境内的南、北运河,最后通达北京,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曾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南北航线。

自元以来,金滩镇已经成为路、河转输的要道。到明朝永乐年间,随着国都北迁和卫河航运的发展,金滩镇逐年兴盛起来。到公元十六世纪,这里已成为大名府境内卫河东岸一个重要的漕运码头和商贸集镇。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大名县志》记载,这里每月逢三、逢八大集,逢五、逢十小集。每到集日,三里五乡,十里、二十里,甚至更远地方,商贾们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进行物品交易。每年春暖花开,卫河冰融,南来北往的航船川流不息。河东岸的金滩镇码头,熙熙攘攘,搬运伕或担挑,或肩扛,忙着装卸货物,由早到晚,十分繁忙。许多船家在这里靠岸,到镇上采购或兑换农产品,还有的停船住宿。因此,周边府、县的一些商人纷纷看好这个地方,在这里开商铺,办作坊,经营旅馆等服务业。公元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明政府在小滩镇设置巡检司1558年,设置税课司。之前,还派驻一名官员,专门负责办理河南漕粮的转兑,并将漕粮在这里装船运往京都。航运繁忙时节,过往金滩镇的商船每天有二、三百艘。这些大大小小的船只,多是从河南来的运煤船,还有杨柳青、天津等地的运粮船及其他杂货船。由这里登岸的物品,主要有煤油、食盐、煤炭、糖类和其他日用杂货。由这里装船运出的,大多是当地生产的花生、白油、鸡蛋、瓜子、米、麦、豆、谷等农副产品。到二十世纪初,金滩镇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一个商业名镇。沿卫河东岸自然形成的南、北街,和直通码头的东街,是金滩镇最繁华的商贸地带。在这些地段,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据县志记载,此时落户金滩镇的商号,知名的就有宝祥号益源煤油公司元泰兴元店等,主要经营煤油、食盐、纸烟等,其中不乏一些舶来品,即从外国转运来的洋货。同时,还经营一些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

据县志记载,为了便利卫河两岸交通,明弘治二年(1489年),金滩镇曾建起一南一北两座木桥,通名广济桥。与金滩镇隔河相望的南桥口、北桥口两个村子,即因处于南北两桥桥头而得名。两桥立石为墩,架木为梁,桥身用方木铺盖,上面再复一层石板。为了便于船只通过,桥中间建有一丈多宽的活动桥面。行船开来,活桥旁移;行船过后,活桥复通。后因年久失修,桥木枯朽,两桥垮塌。于是人们又在原处搭建了浮桥。浮桥就是没有桥墩,漂浮于水面上的简易桥。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浮桥亦被冲垮,人们就用船渡维系两岸往来。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在这里建了木桥,不久又改筑水泥桥,金滩镇才结束船渡历史。

解放后,国家对卫河进行多次顺直和拓宽治理,卫河行洪量加大,水运更为畅通,不仅木帆船逐年增多,机器船也大量驶进卫河航道,金滩镇码头的生意也日益兴隆。白日,人流如水;夜晚,灯火一片。纤夫的号子声,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为古镇增添了无限商机和活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卫河水位下降,通航期缩短,经由金滩镇的船只明显减少。到七十年代中期,卫河中下游已无商船通行。进入八十年代,大名航段基本停运,金滩镇码头昔日红红火火的场景也风光不再。

与此同时,金滩镇村东因京广公路条件的改善而日益兴旺起来。京广公路就是106国道,也叫京大公路,京开公路,原为北京至德州的一条古御道,1936年,南京政权在京德古御道的基础上修通了这条贯通祖国南北的公路交通线。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北省交通厅将京广公路大名段修筑成沥青油路,从此,这条公路运输线逐渐替代卫河航线。八十年代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金滩镇人充分利用106国道的交通优势发展经济,经贸中心由镇西移到镇东,国道两侧渐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商店铺面沿国道绵延数里。每逢集日,街上人流摩肩接踵,生意十分兴隆。如今,金滩镇的交通更为便利,不仅106国道穿镇而过,而且,东有金奉公路直通山东,西有金大公路连接县城。这里除了货运,每天还有发往大名、邯郸的客运班车,另外,通往北京、天津、聊城、济南、新乡、濮阳等地的班车也经过这里。而今的金滩镇,不仅是大名县东北部一个繁忙的商贸中心,也是冀鲁两省交界处一个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它的未来,将会如同字冠首的名称一样,前程锦绣,日进斗金。

 

 

【注释】

小滩镇:《畿辅通志·北直七》:府东北三十五里卫河滨。自元以来,为转输要道。又东北三十里,而达山东冠县。今河南漕运,以此为转兑之所,有小滩巡司。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又设税课司于此。或以为镇即古枋头,误也。其西南数里有岔道村,亦卫河所经也。

巡检司:《明史》:巡检、副巡检,俱从九品,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凡在外各州县关津要害处俱设,俾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

税课司:《明史》:府曰司,县曰局。大使一人,从九品,典税事。凡商贾、侩屠、杂市,皆有常征,以时搉而输其直于府若县。凡民间贸田宅,必操契券请印,乃得收户,则征其直百之三。

 

 

2007627日初稿,修改于2008918日,再改于于 2010916日星期四

摘自《悠悠历史话大名》之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