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的一天,洛阳大街上突然来了个卖草药的人。此人看上去像个山野村夫,但却通今博古,能诗善词,因此,十分引人注目。有个爱管闲事的官员,就把这件事向朝廷作了汇报。太宗皇帝听说后,认为这个卖草药的是个奇异之人,就派人把他带到了京师勤政殿,与他天南地北、古往今来地谈了一次,此人倒也能对答如流。于是,太宗皇帝就赐了他个进士,让他当了四门国子博士。从此,这个卖草药的摇身一变,竟成了朝廷命官了。
这个卖草药的“奇异之人”姓潘名阆字逍遥,河北大名县人,生性狂放飘逸。他自称最爱览胜探幽,入山采药时曾经见过仙人,写诗作词的本事就是得了仙人的传授。如今,他被赐为进士,成为朝廷官员,虽然有吃有穿,但官场规矩太多,反而觉得不自在。
一日,他因办公不慎,受到别人的牵连,依法应当受罚。他闻讯出逃,在中条山里藏了起来。有一天他到山里的一座古庙去玩,诗兴大发,就在古庙的钟楼上题诗。这时,只听得背后一声“阿弥陀佛”,回头一看,背后站着个老和尚。原来,这老和尚是在此看守庙门的,见他行踪可疑,前来查问。他避祸至此,—不敢说出真实身份,支吾了两句,就只好继续潜逃。
几年过去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然而他过够了担惊受怕的逃亡生括,就向朝廷去自首。朝廷对他自首的行为很欣赏,就没有让他去坐牢,只是把他派到边远地区去了。真宗皇帝继位后,不计前嫌,赦他无罪,还让他当了滁州参军。所谓参军,就是州府里有级别无职权的散官。一个卖草药的,能在州府里混个一官半职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这几年的坎坷经历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仕途的艰难。他怀念早年那种遨游天下、放怀湖山的日子。那时候,他到过不少地方,尤其钟爱杭州。于是,一首首回忆杭州风光的词作不断问世。他在词牌为《酒泉子》的词中写道: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就是那句“思入水云寒”。思,想;入水云,即进入湖水与云雾之间;寒,贫寒。翻译过来,就是要躲进湖上的云雾之中,去过那种虽然清贫但却清静的日子。说白了,就是想去隐居。但是,只是想想而已,他并没有真的去隐居。他背着升官发财的思想包袱,舍不得丢掉。他想,反正已经背着包袱走了这么多年了,一旦丢掉,前功尽弃,岂不可惜?《酒泉子》的问世,只是说明他。觉得这包袱太沉重了,写首词自我安慰一下而已。他在词中用“思”字,而不用发誓之类的字眼,就反映了他的这种心态。如果不是这样,他又何必去当那个小小的“参军”呢?
当时,具有潘阆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例如,大文豪苏东坡读了他的《酒泉子》,亲自抄在了厅堂的屏风上;钱希白读了他的《酒泉子》,亲自抄在了玉堂的后墙壁上;诗人石曼卿读了他的《酒泉子》,则请来绘画高手,把词中的意境画了出来,据说那幅画还是彩色的呢。
潘阆有一个打死也不能说的秘密:当初潘阆在洛阳大街上卖草药,竟是他设下的一个大圈套。那时候,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升官发财,就得先去考进士。但全国那么多人,考中进士的能有几个呢?倘若屡试不第,就等于断了当官的路,这一辈子就算完了,除非能得到别人的保举或推荐。于是,这位既没关系又怕考试还想当官的潘阆,就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他利用人的好奇心理,演出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成功地干了一次欺世盗名的勾当,骗了一个进士,走上了他得仕途。他当了官才知道仕途的艰险,于是,就有了《酒泉子》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