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200年历史的大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昔日辉煌的“大名府”古城,然而,熟悉大名历史的人会告诉你,“大名府”实际上是两座城池,虽然都以“大名府”冠之,却是承载了宋、明两代兴衰史。
宋 府
位于大名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就是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贵乡(今大名)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大名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至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大名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贵乡县。43年后,北周统治者将贵乡县治迁到了孔思集寺,也就是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公元579年,北周在此设立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初具规模。
公元662年,唐将魏州改作冀州,在此设立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澶、相六州。魏即大名,博州即今聊城,贝州即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即河南汲县一带,澶州即今河南濮阳,相州即今安阳。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俨然是一个大都市了。
公元8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州”改为“府”,称“大名府”。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易其名,直到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那么大名府古城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11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迁都洛阳,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满朝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说:“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他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即使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强硬的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住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建议,拨国库银十万两,修建北京行宫,即宋朝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
新建的北京大名府,建设得雄伟壮丽,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宫城(皇城)周长近2公里,共有6个城门。外城称罗城,周长24公里零206步,开9道城门。南面三道门名为南河、南砖、鼓角门;北面两门名为北河和北砖门;东面两门曰冠式和朝城门;西面两门曰魏县和观音门。《水浒传》中称它“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可见当年之规模颜色。
当时的北京大名府管辖范围广极3府(大名府、开德府<濮阳>、河间府)11州(沧、冀、博、隶、莫、雄、霸、德、滨、思、清)5个军(德清、保顺、永静、信安、保定),充分显示了大名府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到了公元1401年(明建文3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城毁于这场洪水。这座名城从建到毁,共经历了9个朝代,1042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有过8次相当于省级、10次相当于地区级的行政机构在此设立。
现在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周围的北门口、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都是当时府城内的腹中之地。而大街村,只是当时城内的一条街道。如今的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上已成为一座座村庄,在这些村庄的周围仍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
在水淹大名府的当年,明朝指挥使吴宓,在艾家口镇北部重建了大名府城,即明代大名府城。
明 城
今天大名人称为老城区的“城”即残存的明代大名府城。公元1401年,复建大名府城,呈正方形,周长4.5公里零18步,城墙高3.5丈,宽2.5丈。城垣均以特制长方石、特大长方砖砌城。四座城门两两相望,城内十字大街相连,城门外建有瓮城门(扭头门),既防攻,又防水。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均有专用名称,东为“体仁”,西为“乐义”,南为“崇礼”,北为“崇智”。南北瓮城门向东开,取义“迎喜”;东西瓮城门取义“朝阳”。城内为府县官署驻地,设过察院、直隶总督府、兵备道、大名镇总兵署等;建有元成书院、天雄书院、贵乡书院、广晋书院;有普照寺、临济寺、文庙、关帝庙等庵观寺庙。城外周围开挖护城河,宽9丈,深4.5丈,护城河连通引河和漳河,常年流水不断。东西南北城门外修筑四座大石桥。至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知府姚如循用国库银采购砖石包修城墙,城高达3.6丈,增修女墙3尺。四门上修有两层城楼,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四角有角楼,是防守的据点。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楼。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城,驰骋于宽阔的城墙之上。四门均建有三重门楼,分别称正楼、箭楼、闸楼,均为歇山式层楼,正楼前方是箭楼,且与箭楼之间有围墙,墙内即瓮城。战时,弓弩手可凭箭窗射击,占居高临下的绝对优势。箭楼前方是闸楼,又名谯楼,是门防的最前哨。《大名县志》载:“三楼鼎峙,暇日登临,徘徊瞻眺,四顾寥阔,真有山立之壮,虎视之势矣。”大名府城墙的布局和构造,城墙沿线角楼相望、门楼鼎峙、炮台林立、垛口齐布,连同城墙四周的护城河,俨然一个庞大、坚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国内可与西安、平遥古城墙相媲美。
上世纪80年代末,城区居民在城墙上建房取土,致使城墙上层均遭破坏,成为杂乱无章的居住区,但城墙根基保存完好。为了重现“大名府”昔日风采,2009年,大名县启动明城恢复工程,将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实施“两点一线一轴两区”建设。两点即北城门外广场及仿古街区、东城门外及东街仿古包装。建设占地3万平方米北城门广场及仿古街区,打造大名府文化的集中展现;一线即古城墙观光带,按照古城原有城门建筑形式,修复东、西、南三个城门,恢复古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处建吊桥;一轴即南北大街商业步行街和南关风味小吃街,商业步行街建设,街道两侧建筑按明清时期建筑式样进行改造包装,恢复街面原有牌坊;风味小吃街建设,把大名及冀南地区所有风味食品,原汁原味地集中展现于此,复原其店铺当时建筑和经营模式;两区即北部商业居住区和南部历史文化区,充分注入本地民居建筑元素符号,逐步恢复大名古城史上的书院及寺庙,按照明清时期生活场景,进行复古环境氛围营造,展示古朴的民俗文化和古城历史风貌。
目前,东、西、北城门楼,4公里城墙,仿古石桥,东大街仿古包装、爱心广场已建设完工,积累经验之后,再逐步对城内的府衙、文庙、书院等古建筑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