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小城故事 >> 荒草寒烟是故国

荒草寒烟是故国

发表日期:2011-12-7 18:33:3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我要讲述的不是今天意义上作为一座县城的大名,而是一千多年前的大名。

《论语》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座城市走上我们心头的时候,我们最先感兴趣的是这座城市的名字。一座城市的名字常常深藏着关于这座城市生命的秘密。

河北的地名有意思。单它们名字的来历便值得追而问之,后而思之。

而大名,单从字面很难读出深厚的人文内涵,但大名之名,却存在了两千六百多年。时间积淀久了,牵扯出的人事也最丰富。

 

过   往

 

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这样。经过种种机缘巧合,一座城市出现了,然后从小到大。

公开的出版物里,大名一词是在一次卜卦中出来的。传说当年晋献公灭掉了西南方的三个小国,胜利后,把魏国这块土地赐予大将毕万。占卜者说,毕万之后必大,盈数也!,大名也!通俗而响亮的两个字便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亦成为一个后来地地名的金冠。

2005522日的《纽约时报》曾非常罕见地以中文作标题发表了一篇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文中感叹盛衰无常,没有哪一个城市能领风骚数百代。想想曾被赵武灵王推向巅峰的赵王城,从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公元24年刘秀破王郎,邯郸在黄河以北已经风光了整整410年。邺城上升,取邯郸而代之,是历史的必然。但邺城的繁华也没有维系多久。唐代,邯郸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已转移到大名。从唐至清,大名的大名远播。

不知是偶然中的巧合,还是发展中的必然,大名果真像卜辞中说的那样兴旺发达起来。

到了唐代后期,出现了历史上的藩镇割据时代。之所以在曾经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大唐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那位曾带来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晚年一系列失误直接造成了安史之乱,盛极一时的帝国急转直下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衰败程序,帝国在好不容易平息了这场内乱后,精疲力竭,胡乱应付地将战乱的中心地带——河北的三个藩镇交给投降过来的原安史叛将镇守,终于导致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些历来骄横跋扈的叛将们,很快就摸清了唐皇软弱的底牌,不久便联起手来闹藩独,王朝虽然心有不甘,但几经讨伐都无果而终,也只好姑息迁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此,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

此时距离春秋毕万封于魏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四十三年。魏博镇,首府在大名,辖区为今邯郸大部和河南、山东的一部分,是三镇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闹藩独的实际领头羊。大名,就在这样一个特殊条件下迅速崛起。在藩镇割据百余年中,实际统治这一区域的是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家族,他们总揽了军、政、财一切大权,事事按着真皇帝的规格行事,他们把魏州改为大名府,此后位于卫运河畔的大名府成为了本区域7000年历史上的第三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城市,连邯郸也不得不龟缩在大名府幽深阔大的背影里近千年。

 

生子当如李亚子

 

李亚子即李存勖,他出生于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占据河东。少年英豪,11岁便和父亲到长安面圣。彼时,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地盘、兵力都不及朱。李存勖劝说凡事都有盛衰规律,我们三代尽忠于王室,纵使势力衰微无法报效也问心无愧。物不及则不反,恶不及则不亡。现在朱温已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称神灵暗助。但依我看来,他已经走到了极点。

是时,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普及下,朱温废掉唐哀帝在洛阳称帝建立后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袭晋王位。

他没有忘记父亲的遗命。915年,后梁所辖的魏博兵变,李存勖乘势占领魏州,兼领魏博节度使。接着又取德州、澶州、卫州、磁州、洺州、邢州。后梁军队把守的相州、沧州和贝州均不战而降。黄河以北除黎阳一地外,尽收于李存勖。

李存勖的用兵使朱温大惊,他说出了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

乱世枭雄,人如浮萍草芥,他算是豁了出去。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朱温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灭燕,大破契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

没有人能打败时间。兵临城下,城头易帜,一时事也。时间会永远送走一些人事,亦会将一些人事永远留存下来。

当年李克用是那么憎恨窃取唐室的朱温,誓死保卫大唐,他没料到他的儿子如今也要称帝与大唐分庭抗礼了。公元9234月,李存勖在大名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都名东京

之所以看中了大名这块地方,是要告诉人们自己是继唐而由唐叔虞的封地起家取得天下。为的是让自己的帝位更说得过去。

为了他所建立的唐的兴盛,李存勖筹建兴唐府,以府为宫,取名兴圣宫,把拥有皇城、罗城、大城三重城墙的魏州17个城门都重新命名。皇城4门改为乾明门、元德门、万春门、千秋门;罗城5门改为广运门、金明门、清景门、永芳门、景凤门;大城8门改为照明门、广义门、静安门、应福门、迎春门、兴仁门、延清门和通运门。

大名着实风光了一把。和所有刚刚建立的国家一样,新政权透着干练和清明。他施行的一系列惠民养国政策决定着人心向背,很快,后梁灭,前蜀灭,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

公元923年,他看中了更为富庶和繁华的洛阳。12月,迁都。降大名为副都。

 

身   后

 

盛衰皆有定,人如此,城亦如此。

人们都知道李存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还文武双全。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敷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优名谓之李天下他毫无原则地宠信伶人,认为自己赤手空拳打下的天下,是到了好好享受的时候了。

人作为一种动物,受利益驱使的贪欲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本能,如果没有一定的制约监督机制,这种本能渐渐膨胀,就必然会腐化堕落而骄奢淫逸。在这种情况下,是民者,祸及一身;是官者,祸及一方;是君者,祸及一国。而作为帝王,单纯靠人的监督是不稳定不可靠的,还需要制度体制以及制度以外的监督。李存勖像所有昏聩的统治者一样,最终在人心全面崩溃后死于伶人手中。

曾开创后唐的李存勖没能看到他期望中唐兴盛的模样。曾作为后唐国都的大名城也暂时沉默,彼时它还叫作魏州。

又一个王朝登场亮相了。

在这个新王朝的视野之中,大名的地位愈加显赫,东郡股肱,北门锁钥

宋仁宗庆历二年即公元1042年,拨银十万两修建北京行宫,即宋朝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其后四百余年,它翻开了也许是历史和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