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小城故事 >> 大名故事

大名故事(2)

发表日期:2011-12-7 18:25:5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改朝换代后,这片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其新的历史定位。

从金到明,这片土地上先后变成总管府和大名府路,但已没有了当年作为陪都时的气度与雍容。那个辖115个军的陪都已经默默镶嵌在厚厚的城砖里,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

今立刘豫为子皇帝,既为领国之君,又为大朝(金朝)之子。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讹里朵攻陷大名,又过了两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刘豫被金立为儿皇帝,建都大名府。国号大齐,年号阜昌

大名府又做了国都,却多少带着屈辱。而在外族入侵面前,大名人民掀起了金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抗起义。 

征服人心远非像征服一座城池那样容易。金人的经营并不长命,满打满算也不到百年的时光。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凶悍的铁骑踏破大名城的平静,然而百姓得以保全,并没有出现生灵涂炭的场面,人心悦服。

公元1279年,设大名路总管府,辖三州五个县。

漫长的等待似乎没有尽头。

明建文三年即公元1401年,流经大名府及其附近区域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漳河水与卫河水的规模与气势可称第一,发起威来也是厉害无比。不幸正在那一年降临,这一年漳河河的洪水暴发得格外猛烈,大名府城抵挡不住,堤防在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溃决了。

凤凰涅槃一定要浴火才能重生吗?

很短的时间内大名府城便陷于一片汪洋之中。恣肆的河水淹没了民居,淹没了寺院,淹没了地表的一切。

600年的经营,一瞬间被湮没……

我为魏博人欲问,魏博事逝碣与碑。丰碑土蚀前朝字,楼台犹是古陪京。后来清人感叹的诗句带着淡淡的怅惘,那一定是幅无比真实的离别图。人们挥泪告别自己的家园,拖儿带女,一步三回头的不舍和眷恋。其实,翻开历史年表,洪水、蝗灾、雹灾、地震、饥荒、瘟疫……种种天灾加上战乱,人的生存又有什么保障?

世事的不可回转,正应了佛家所言成、住、坏、空四劫。这个颓败的世界,终会由毁灭中重新建立起来,焕发生机,秩序井然。

天道循环,坏的终会过去,好的终将到来。

大名府又会有怎样的复生呢?

五、毁灭与复兴

2009年,大名文保所考古工作队对明代大名府古城东城墙南段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探明瓮城一处、马面三座、城墙砖石基础135米,内侧夯基72米。清理发掘区域以东城门向南到城角,全长550米,印证史料记载,基本掌握全城的形状及规模。东瓮城门向南开,城基厚6.2米,门宽3.9米,外侧总宽74米,城门到吊桥距离87米。发掘出马面三座:城门南第一座马面最完整,编为一号马面;北距瓮城11.7米,面宽20.2米,外延11.4米,残高1.82米;三号马面残存北墙一段,长为8.4米,高1.73米。外侧石基砌砖保存较好。经过地下清理,城墙的走向、规模清晰可辨。内侧基址未见砖石,仅在外表置一层灰沙夯土,坚硬异常,疑掺拌有类似糯米浆之类的特质材料。城墙砖许多带有文字。

所有的一切似乎是有意把人们拉回历史的怀抱……

公元1401年的那场洪水淹没了曾是陪都的大名府。北京大名府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可传奇的背后,谁又能抚慰历史的伤痛呢?

同一年,一位叫吴宓的指挥使走进大名这座荒芜之城,要重建大名府。于是,此地的建设又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随着建设,大名府城在人们面前逐渐清晰:呈正方形的城池,周长4.5公里零18步,城墙高3.5丈,宽2.5丈。城垣均以特制长方石、特大长方砖砌城。四座城门两两相望,城内十字大街相连,城门外建有瓮城门(扭头门),既防攻,又防水。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均有专用名称,东为体仁,西为乐义,南为崇礼,北为崇智。南北瓮城门向东开,取义迎喜;东西瓮城门取义朝阳。 城外周围开挖护城河,宽9丈,深4.5丈,护城河连通引河和漳河,常年流水不断。东西南北城门外修筑四座大石桥。至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知府姚如循用国库银采购砖石包修城墙,城高达3.6丈,增修女墙3尺。四门上修有两层城楼,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四角有角楼,是防守的据点。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楼。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城,驰骋于宽阔的城墙之上。四门均建有三重门楼,分别称正楼、箭楼、闸楼,均为歇山式层楼,正楼前方是箭楼,且与箭楼之间有围墙,墙内即瓮城。战时,弓弩手可凭箭窗射击,占居高临下的绝对优势。箭楼前方是闸楼,又名谯楼,是门防的最前哨。《大名县志》载:三楼鼎峙,暇日登临,徘徊瞻眺,四顾寥阔,真有山立之壮,虎视之势矣。大名府城墙的布局和构造,城墙沿线角楼相望、门楼鼎峙、炮台林立、垛口齐布,连同城墙四周的护城河,俨然一个庞大、坚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渐渐稳定下来的明代大名府城虽然无法和北宋时的大名府相比,但它更为实用,城貌也更坚固壮观。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是,到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设三省总督驻扎大名,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

1659年,设巡抚驻扎大名,是河北省省会之始。

金元以后,至明清,为路为道为府,虽为区域中心但影响远不如从前。大名走过了从城邑到别都,从县治历州郡而都城的自豪,也经历了从国之都城降落为路为道为府为县的无奈落寞。

文人墨客来到这个普通的县城,总会念叨几句作为北宋陪都的大名的如烟往事。他们经常提到的关键词是大名府,俨然成为大名鼎盛的图腾。只是这会儿,他们眼中的大名府已经不是北宋时莺歌燕舞的温柔乡,而是与蔓草、蓬草联系起来,成了诗人们的感怀地。

大名在历史上无可置疑地塌陷了。那些上级城市原来可都受大名的庇护呢,可是英雄不问出处,大名又能怨得了谁呢?

如何使大名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旅游热点目的地成为大名县的一项重大课题。

公元2009年,大名县启动大名府古城恢复工程,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大名府古城在漫长的历史中,屡毁屡建,现在已是游人如织,到处都在滋生着复活的力量。前人的题咏依旧高悬日月,古城的楼台也没有空了山丘。晚风微凉,悠游在古城墙上,中天一轮明朝的圆月,将光影投在湖里清冷的波心。

迎面春风今又是,只是,已换了人间。

六、世态风流复风流

繁盛时期的大名,民风豪放,但这似乎不足以概括大名的特色,北方城市有哪个不豪放?综合考查你会发现,大名地处水陆交凑中心,燕赵、齐鲁、三晋、中原、江淮等地域文化在大名交融升华。我们挂在口头的革新、求实、任侠义勇尚武,民风剽悍,抑强扶弱,历来号为难治’”。实际上,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各地皆然,比如鲁国有曹沫,吴国有专诸,齐国有聂政,他们也都是一身是胆,千载之下闻之也能感受到其气凛然。大名是个多棱镜,如果没有绕镜一周,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它的一个侧面。王莽新政敢激发之行,敢为天下先;王充《论衡》力倡元气自然;大名府起义声震全国……大名已经生成各种阶层,每个阶层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成就了大名的兼容并包。

对,兼容并包,这是大名的城市性格。它不排外,以大气开放的心态,勇于善于接纳新事物;它名扬中原,也曾蹭蹬失意,被敌攻破,多次沉浮,浮时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沉时也都能靠着一股子韧劲复苏,重整旗鼓。大名便在这越来越丰富的生命体验中雕塑着自己,完善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