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名府”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它曾历经9个朝代,1042年。它的声名扬于宋,毁于明朝的一场洪水中。它的遗址,就在今大名县城东北5—25里处(今大街乡一带)。
十六国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把元城县(今大名)的一个乡——贵乡,从元城县分离出来,另建贵乡县,县治设在孔思集寺(今大街乡一带),这是北京大名府的前身。同时建贵乡郡,郡治也在这座城。建熙中贵乡郡、县俱废,县城降为农村。
南北朝时,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馆陶西部复置贵乡县,县治在古赵地。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因古赵城庳湿,移贵乡县治于贵乡废治的孔思集寺。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这里建起了魏州,州治、县治同廓,从此这座名城得以复生。
隋朝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将魏州改为武阳郡,郡治仍在这座名城里,当时管辖14个县。隋大运河使武阳郡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心,造就了商业大都会的地位,武阳郡遂成为天下六雄之一。
唐代后期,出现了历史上的“藩镇割据”时代。骄横跋扈的叛将们,联起手来闹藩独,洛阳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魏博镇,首府在大名,是河北三个藩镇中最强大的一个,也是闹藩独的领头羊。魏博节度使田悦抗拒唐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此后位于卫运河畔的大名府成了本区域7000年历史上继邯郸、邺城之后的第三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城市。
这座城池此时已经非常繁华,从内向外有皇城、罗城、大城三层,罗城周长40里,大城周长80里,河北道、魏州、魏郡的治所及总管府、大都督府、魏博节度使等先后设在此城,管辖过河南、山东两省古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成为全国除京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第三大城市,人口密集,超过百万。田承嗣、何进滔、罗弘信三大家族都先后据此城割据一方,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以皇帝规格行事。
五代时,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在大名府登帝位。李存勖,出生于公元885年的晚唐,他和他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占据河东。彼时,李克用常被控制河南的朱温牵制围困,地盘、兵力都不及朱。李存勖劝说“凡事都有盛衰规律,我们三代尽忠于王室,纵使势力衰微无法报效也问心无愧。物不及则不反,恶不及则不亡。现在朱温已有了篡位之心,陷害忠臣,妄称神灵暗助。但依我看来,他已经走到了极点。”
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普及下,朱温废掉唐哀帝在洛阳称帝建立后梁。就在第二年,李克用病死,李存勖继袭晋王位。915年,后梁所辖的魏博兵变,李存勖乘势占领魏州,兼领魏博节度使。至此,尽有河北之地。
公元923年4月,李存勖在大名府筑坛祭天,登位称帝,国号为唐(后唐),年号同光,都名“东京”。 12月,迁都。降大名府为副都。此时期天雄军节度使、东京兴唐府、邺都广晋府、大名府的治所,都先后设在此城。
在今天以大街村为中心半径3公里的轨迹上,分布着南门口村、东门口村、北门口村、铁窗口村、城角村、堤上村。据考这些村名都与这座地下之城有关。而居住在这些村子的村民们,在翻建房屋时,还能捡拾到宋代五大窑的瓷牌,地表1.5米处即可发掘出当时的建筑基址。
在北宋澶渊之盟后的第38年,机遇再一次垂爱了大名府。
契丹人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满朝文武慌了。有主议和的,有主迁都的,这时,打小辅佐仁宗的丞相吕夷简站了出来,谓:“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景德之役非承与济河,则契丹未易服也。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宋史》)敌人尚远,为何总干这些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儿呢?他说,如果学着别人迁都洛阳,契丹人轻轻松松就能渡过黄河,不仅让人家看不起,城池也保不住。应该建都大名,离着敌人近点儿,还能表现出皇上亲征的决心。
早在公元1006年,北宋名相寇准就曾“知天雄军镇守大名府”。大名府作为北宋国都汴梁的北大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此时的大名府作为黄河北面一座军事重镇,掌控黄河以北大片疆土,把守着南渡黄河的通道。宋真宗曾评说:“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亚然北门,壮我中华。”(宋《大诏令》)。
这样一座曾做过五代时候后唐都城,做过后晋、后汉、后周陪都的大名府,如今升格为北宋陪都,都名“北京”, 于是,国中便有了以开封府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以大名府为北京的“四京”之称。
宋朝陪都大名府的规划和建设日趋雄伟壮美:外城在原来80里的基础上收缩为48里,建有9门2座水关。宫城周长3里,建有3大门2小门。宫城内有4殿7门楼,宫城外是左右4厢23坊,“其势略如都城”。此时期河北路,河北东路治所及安抚使均驻此城。
从金到明,这片土地上先后变成总管府和大名府路,但已没有了当年作为陪都时的气度与雍容。那个辖11州5个军的陪都已经默默镶嵌在厚厚的城砖里,消失在无情的岁月中。
“今立刘豫为子皇帝,既为领国之君,又为大朝(金朝)之子。见大朝使介,惟使者,始见,问起居与面辞,有奏则立,其余并行皇帝礼。”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年,金讹里朵攻陷大名,又过了两年,投降金兵的景州人刘豫被金立为儿皇帝,建都大名府。国号大齐,年号“阜昌”。
大名府又做了国都,却多少带着屈辱。而在外族入侵面前,大名人民掀起了金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抗起义。
征服人心远非像征服一座城池那样容易。金人的经营并不长命,满打满算也不到百年的时光。公元1229年,成吉思汗凶悍的铁骑踏破大名城的平静,然而百姓得以保全,并没有出现生灵涂炭的惨烈,人心悦服。
公元1279年,设大名路总管府,辖三州五个县。
漫长的等待似乎没有尽头……
明建文三年即公元1401年,流经大名府及其附近区域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漳河水与卫河水的规模与气势可称第一,发起威来也是厉害无比。不幸正在那一年降临,这一年漳河河的洪水暴发得格外猛烈,大名府城抵挡不住,堤防在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溃决了。
很短的时间内大名府城便陷于一片汪洋之中。恣肆的河水淹没了民居,淹没了寺院,淹没了地表的一切。
几百年的经营,一瞬间被湮没……
“我为魏博人欲问,魏博事逝碣与碑。丰碑土蚀前朝字,楼台犹是古陪京。”后来清人感叹的诗句带着淡淡的怅惘,他们眼中的大名府已经不是北宋时莺歌燕舞的温柔乡,而是与蔓草、蓬草联系起来,成了诗人们的感怀地。
金元以后,为路为道为府,虽为区域中心但影响远不如从前。这座名城在1042年中,走过了从城邑到别都,从县治历州郡而都城的自豪,也经历了从国之都城降落为道为府为县的无奈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