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两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谣,在大名的老一代人中几乎是尽人皆知。有学者考证,明朝洪武、永乐年间“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大名县即是其一。
明朝大规模的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 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 察罕帖木儿传》)。 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用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终于把农民军镇压下去。在这些战斗中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冀、苏北、皖北民众十亡七八。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 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载,元朝末年的水、旱灾,河北15次 (《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没民庐、死者众”(《元史.顺帝本纪》, “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顺帝本纪》)。当时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说中原地区“连年饥馑,民不聊生。”(《元史纪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区不但水患严重,蝗灾也频频而至,从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大蝗灾计有十八、九次(《元史.五行志》)。大名路在至正十二年六月“开、滑、浚三州,元城(大名)等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七十一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顺帝本纪》。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年,大饥荒就达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九年冀、鲁、豫大饥,通州民间五杀其子而食之。同时, 危害极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以及南方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种种,兵乱水旱蝗疫相辅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为州。就是到了明朝,由于人粮剧减也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洪武十年 “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国各地仍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 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此开始。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又有永乐迁民之举。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 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北)”。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根据《明史》记载,燕军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如“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明史.恭闵帝本纪》)”;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仗,燕王“乘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明史.成祖本纪》)”。“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十一月,燕王军自馆陶渡河,南略地至东平”《明成祖实录》。 “惠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棣略地至大名”(民国《大名县志》)。 “明惠宗建文三年(1401年)辛巳闰三月,燕王军攻略顺德、广平、大名。诸郡县皆望风降燕。……五月燕王军驻大名。……七月明平燕将军盛庸驻易州(今易县)水西寨,据险为持久计以窥北平。朱棣在大名闻之曰:保定吾股肱郡,失则北平危矣。乃下令班师北返。(《明成祖实录》)”
当时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自动帮助政府军抗击燕军,朱棣胜利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杀无遗漏。河北、山东等一些族谱中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当燕王打到冀、豫交界处时,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转路攻取南京,后燕王把这一带人杀的只留狐、刘两家。山东临清县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盖燕王靖难兵起,在建文时南北构兵,南兵大军追袭,则南兵自南而北,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尔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经“靖难之役”,地处南北交战重要战场的大名、魏县、广平、馆陶等县,十室九空,地旷人稀。魏县仅剩下1125人。(《康熙魏县志》)”当时大名县剩下多少人史志不见记载,民间传说大名县杨桥镇西一里的程子村,当时只有一户张姓人家藏进地窖里幸免于难,其余村民全部被杀戮,村落成为一片废墟。
因此,“靖难之役”加剧了中原地区荒凉局势,民非杀即逃,这也是永乐移民的又一原因。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再加邻省难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万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零三万零四百五十口,等于河北、河南人口的总和(《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
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明政府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由官方征发或组织的山西移民远远超过百万,他们的足迹遍及今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地,而自发性的和永乐以后的移民也大量存在。尽管这些移民的故乡实际包括山西各地,但洪洞大槐树是移民迁出地的象征,已成为山西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故乡。
据正史记载和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资料显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这历史上的明代18次移民涉及大名县的记录主要有:
1、“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戊辰八月徙山西泽州、潞州无业者至河南、河北开垦荒地。”
2、(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
3、“(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后军都督府佥事李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迁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等七府徙居者凡五百九十八屯。”
4、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乙亥三月诏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刘谦、右军都督府都佥事陈春、后军都督府都佥事朱荣,往彰德、卫辉、大名、广平、顺德、真定、东昌、兖州等府,劝督迁民屯田。十一月后军都督府都佥事朱荣等言,大名、东昌等三府屯田,迁民58124户,租3225980余石,棉花248万斤。此后数十年,大名的民屯有大规模发展。”(《明成祖实录》)
除上述洪武年间的移民记载外,永乐年间政府移民涉及大名的不见正史记载。只有邻县《魏县县志》载“永乐年间(1403—1425)明政府迁山西襄垣、高平、黎城三县和泽(今山西省城太原)、沁(今山西沁县)二州五处居民至魏县,每人给地100亩,从事农业生产。”那为什么大名有些人说其是永乐年间迁入的呢?据考有两种可能:一是洪武年间其他地方的迁民在“靖难之役”期间,为躲避战祸逃到大名,后来战事结束,又在大名以永乐年间迁民登记。二是当时有不属永乐政府组织而是民间自愿应募迁民者,例如“永乐15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民申万山等以本地硗且窄,岁屡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南宫等县宽阔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广平县志》),这样的移民到大名者可能也有一些。这两种情况似可以此解释大名有永乐迁民的现实。同时,考察还发现有“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青、兖、登、莱、济南五府近6万户迁至东昌、大名、广平屯田”的记载。这说明,明代迁民到大名者除山西外,同时有山东迁来。
据学者考证,明代山西迁民到大名、广平两府者占当地的绝大多数(张岗《关于明初河北移民的考察》)。若按山西迁民约有三分之二,本土和山东迁民约有三分之一推断,现在大名县78万人中,约有52.2万人是山西移民的后裔,其余25.8万人则是本土人和山东迁民的后代。。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社会矛盾。明代大批移民从山西等地迁往今大名县定居,使大名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同时,由于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入,给大名带来了多元化的文化,劳动人民固有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