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书堂,男,1945年9月12日生,河北大名县沙瘩乡东屯村人,杨桥初级中学第7班、大名一中高23班的学生。1964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1968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农业部农业工程项目评审专家,财政部开发应用项目评审专家,农业部高科技产品进出口审定专家组成员、中国动物繁殖学分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畜禽研究会理事兼秘书,北京市实验动物学会理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东北亚中国畜牧项目协调员,FAO GLP项目全球推广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心负责人和《中国农业科学》编委等职。主持和参加国家转基因专项、科委攻关、“863”、社会公益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FAO项目、中国振华基金会、河北省科委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20余项。
开展了遗传资源创新研究,利用2头濒临灭绝的五指山猪,历经20多年培育出世界领先水平的五指山小型猪实验用近交系,已列为国家畜禽遗传保种场;近交系猪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利用微卫星DNA、SNP、STR、AFLP、RAPD等方法,开展了小型猪实验用近交系分子遗传基础研究,初步揭示其遗传稳定性、矮小型、与人类免疫同源性分子遗传基础,初步揭示近交系猪遗传规律,建立了该近交系鉴定方法和标准。发现其等位基因纯合度高、GH受体基因类似侏儒人、SLA基因型与人有较大的相似性,心、肝、肾等器官大小、药物代谢等近似人类,不含应激反应基因MHSn、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PERV-C等,是人类理想的“替难者”;用剖腹产等三种方法,培育、建立了国家第一个小型猪SPF猪场,组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资源中心(筹),向60多家单位提供合格的实验用猪上千头,成功用于人类比较医学模型,新药鉴定,食品安全和角膜、皮肤异种器官移植等开发利用研究,已初步形成新的生物医学产业链。促进了我国实验用小型猪“国标”、“地标”草案的制定。引起国内外关注,中央电视台、报刊媒体多次报道。目前已列为国家异种器官移植研首选种猪,正在进行近交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等多方位、深层次的基础研究工作。该近交系在人类比较医学研究、异种器官移植研究中将发挥特殊的作用和贡献。
该项研究申报国家、国际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北京市发明专利一等奖,北京市、农业部科技进步三奖2项等。
从事家畜繁殖生物技术研究三十余年,先后主持猪冻胚移植(-20℃、1990)在我国首次成功产仔,证实猪早期胚胎低于-5℃仍可存活;主持的洲际间猪鲜胚运输移植(1992)、猪半胚移植(1993)、胚细胞克隆猪-猪早期胚胎卵裂球移植(1996)、猪胚胎干细胞(EG)嵌合体猪(2003)等研究均在我国首次成功、产仔。将猪胚移技术用于国内猪SPF净化培育获得理想的结果,试管猪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编、参编论著《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等4本,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培养硕士、博士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