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7年大名市市长孙行之画像

时任大名市市长孙行之(右)与警卫员高俭合影(1947年——1948年)
孙行之,原名孙瑜、孙佩瑾,一九一六年九月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谢儿寨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孙廉卿正直谦和,一生执教,先后在本乡,及邯郸的沙河、永年的城关中学教书。
孙行之少年时期就读于本村小学,他勤勉好学,长年不懈,到十三岁时自己已学会了查字典,阅读古书古文,大家都称他小秀才,十六岁考入大名河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在学校期间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教育,少年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切使得孙行之自少年时起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积极向上、发愤报国和敦信笃行的优良品格,注意在爱国志士的人物的事迹中吸取精神营养。他阅读了《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孙行之的爱国情怀不断加深,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斗争的方向,更加激发了他的政治热情,充满炽烈的革命激情,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对国内外发生的许多重大的事件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十分关注,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一九三八年六月,孙行之在广平加入抗日救国会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O年上半年成立元、大、魏三县抗日政府,建立县委会,县大队和救国会,县委的公开名誉叫联络站。投身革命后的孙行之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先后在广平、大名、成安一带组织抗日、宣传抗日,鼓舞了士气。
风雨变幻莫测,疾风方知劲草。耳濡目染了人民群众的深重灾难,在反抗和叶吟中,面对灾区严重的缺粮情况,这时已任大名县行政科科长孙行之,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始终把恢复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副业生产能够现赚现吃,经常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调查解决群众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一连几天,早出晚归,打着黄昏才回机关。他号召灾民多种棉花,让广大妇女加工纺织土布,可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做到传统副业和新项目一起上,组织人力、物力,帮助群众拉梨下种。参与和发动群众起来防病、医病、灭灾。
六区有条漳河,东边又紧靠一道卫河,由于几年来敌人对堤的破坏、漳河多年无人治理,所以每年到了汛期,河水泛滥成灾,成为重灾区。如不把漳河治好,农民也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生产自救也是空的,那时的治河工作就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不把河治好,土地就无法耕种。政府对治河工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发动群众进行治河,这样既救济了灾民又解决了人民无吃无喝无力治河的问题。在治河的问题上,他到了六区之后的时间内,是以治河为主要的中心工作,经过了几年的时间,发动了群众英勇奋战,把漳河泛滥成灾的问题基本上解决,这一艰巨的任务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密切的共同配合完成的。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蒋介石趁我晋冀鲁豫军区主力南下之机,预谋派重兵避开邯郸,东绕大名,打通平汉路向北进犯。为达到目的,国民党军于十一月四日,派十一架飞机先进对大名城进行空中侦察和狂轰滥炸,炸毁房屋五百多间,死伤群众三十余人。时任大名市西南郊区区长的孙行之,受命具体组织县城及周边干部群众的转移。危机时刻,他不顾家人安全,让怀孕五个多月的妻子自己带着七岁的儿子到城南的高庄躲藏。他迅速组织群众和机关干部向城外转移。当他最后撤到城东门时,已听到敌机的轰炸声,这时,突然发现城门门洞下二十多名群众不知所措,他大声喊:“老少爷们,你们不要慌,不要乱,不要怕,跟我走。”孙行之组织指挥大家出东门不远处分别向三个方向疏散。等他们离开县城不足半里地的时侯,城内已是一片轰炸声……
一九四七年一月,国民党三十二师一部和地主还乡团三万余人从河南安阳出发,再次侵略大名。事前我方获得情报,一面派大名武装力量和民兵配合部队阻击,一面组织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转移。接到由他再次负责转移的指示,孙行之立即组织干部和群众撤离县城,还命令藏匿相关设备,销毁所有文件,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待全部安排好后,敌人已逼近县城,正要撤时,突然又想起,还必须到所有的地主家走一趟,说警告他们不许做坏事,不许搞破坏。警卫员高俭 (城北沙岸人)说什么也不让他回去,但怎么也拦不住,孙行之拿着手枪,东西南北跑了一遭,警卫员高俭也只得紧随其后,逐个警告城里的地主:“我们这是临时主动撤退,随后我们就会打回来,谁要趁国民党的军队进攻之际办坏事,小心找你们算帐!”就这样,使这些地主受到了严重的警告,震慑了他们的破坏活动。孙行之关键时刻,机智勇敢,英勇善战。事后,他被冀南三专署全区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命名他为对敌斗争摸范。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一年间,大名多次发生旱涝和虫灾,再加上敌人祸害百姓,群众生活十分艰难,按照上级的布署,时任大名市市长的孙行之千方百计实施救灾,号召机关干部艰苦奋斗,节约口粮,与群众共渡难关,他带领群众挖河、垒坝、修路,恢复生产。对重灾区及时发放救急粮,救急款,仅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大名市就给灾民发放救急粮五万余斤,救急款三万多元。根据大名城区及周围特点,孙行之从长计议,提出在救灾的同时发展城乡经济,在城内积极扶持私营、个体商业政策。一九四八年六月,市政府主动退还了占用的私营工商业者房产,一时间各类商业、店铺、货站、作坊纷纷建立,一批传统商号、名贵食品得以恢复和壮大。为支持城关一家照像馆开业,他还专门带领警卫员高俭前去拍了张合影;在城郊区,提倡和帮助群众发展家庭副业,组织民间工匠能手编罗筐、织土布、淋硝盐、制农具,赚钱补贴生活。几年间城内外的集贸市场一直比较活跃,既促进了生产发展,又方便了群众生活,为大名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大名城的日伪军收缩到了河南的安阳,大名府全城解放,此后不久的四五年七月七日上级将大名城改为大名市,成立大名市委,市委书记张力耕,隶属三地委领导,市委设在张小街,当时不敢公开,对外的牌子是冀南三分区驻大办事处,下设四个区:城北区、城南区、东北郊区、西南郊区。原元城县县长张越同志任首任大名市市长,他任期时间不长。到了一九四七年六月,孙行之同志担任大名市市长。七月开始,为了保证我解放军主力不断满员,冀鲁豫中央局号召全区青壮年参军入伍。冀南三分区各县连续掀起参军热潮。孙行之积极组织动员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仅十一月份,大名市就有三百六十六名青壮年入伍,其中城南关一百三十名回民组成了一个回民连。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他在任期间,做出加强农业,发展农业,达到耕三余一的奋斗目标,大搞兴修水利,开挖马夹河,在全市开展了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运动。大打文化翻身仗,在全市各团体、农村中组织成立夜校,号召全市人民学习文化、增长知识、学习政治、发展经济。他在任期间为大名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行之在任大名市市长期间,十分重视宣传教育群众工作,当时的中学生代表王贵法说:“我们大家都爱听孙市长演讲,他口才好,很多道理通俗易懂,学生都喜欢,并且都追着听他讲。”一九四七年,他决定由市政府出资,在城内北大街建立民众教育馆,负责全市书报阅览,剧目审查,文艺演出等活动。一九四八年秋,他组织成立了大名市兴华豫剧团。为密切群众关系,他经常组织市里剧团到乡下慰问演出,有一次,在谢儿寨村东头搭台连唱七天大戏,附近村的元寨、屯头、西司庄、沙圪塔、于旺庄几个村的群众都赶来观看,开戏前,孙行之先上台演讲,鼓励大家搞好生产,支援前线。演出中间村干部党明德、周宗代表全村干部群众给剧团送来礼桌(当地风俗,抬满桌礼品)表示谢意。深夜散戏后,由于天黑,剧团薛团长提着汽灯把看戏的群众从村东头送到村西头。
一九五一年三月,孙行之调离大名市,到邯郸地委工作。历任邯郸地委办公室主秘书、专区供销社办公室主任、手工业联社副主任、手工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大名县委副书记,邯郸地区轻工业局党组书记兼局长、顾问等职。
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孙行之出任邯郸专区手工业管理局局长,他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光荣专统,以发展的眼光,在全区建立邯郸铁锅、机制铁锅、峰峰义井砂货、永年杜家寺锄板、陈甫剪刀、大名草辫、孙甘店柳编、广平大小留旋货、肥乡赵云堡风箱、临漳刘家菜刀、曲周制鞋等十一处名牌产品生产基地,为全区后来轻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邯郸专署主要领导对孙行之局长的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邯郸日报》于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一日进行了专门报道。
一九六三年八月上旬,全区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平原地区一片汪洋,成为千年一遇的洪灾,全区百分之八十的房屋倒塌,淹死、砸死、砸伤的群众近万人,十一日深夜,地委召开紧紧电话会议,部署全区抗洪救灾,并抽调一批得力干部分赴各县查看水情。孙行之带领几个同志赶赴成安、魏县、大名等县。他不顾家中房屋遍漏,天不亮就出发,当时邯大线路基冲毁了上百处,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头戴草帽,手拄竹竿,一路趟水察看灾情,每到一处,他从腰间掏出用黄油布包裹着的笔和本,把问题和情况一一记下,而后逐一解决。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墙上的标语,树上的纸条,沿街的纸片,地下的纸屑,满天飞舞。口号声、喧闹声、打杀声到处可闻。十年浩劫,由于受极左路线的迫害,孙行之同志被迫中止工作,挨批、挨整,受到残苦迫害,政治遭到诬陷,身心受到摧残,家属受到株连,多次捆绑吊打,刑讯逼供,游斗污蔑,关押长达两年之久。他不反驳,不申辩,虽处境艰难,他没有灰心,没有失去希望。他始终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他相信共产党,总认为乌云不会永远遮住太阳。
后来拨乱反正,组织上给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任命他为邯郸地区轻工业局党组书记兼局长。孙行之同志重新工作以后,更加拼命的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认真贯彻一系列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的指导精神,力争把全区轻工业、手工业在“文革”中所受损失夺回来。他经常深入基层,到各县的工厂、车间调查研究,逐县逐项目制定恢复发展规划。
他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生活俭朴,廉洁奉公,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孙行之同志一九八三年三月离休,行政十三级,享受地专级待遇。一九九六年五月八日六时逝世,享年八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