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可志:包产到户第一人
采访札记
1977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麦收前夕,一场“改革”在大名万北村悄悄的展开,时任万北村一队队长的董可志硬是推着大伙把地分了单干,还给每家订了“合同”:每亩地一年交7筐玉米穗,剩余的归自家。
那一年,董可志刚刚“而立”。
当时,谁都不知道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连董可志也只是凭感觉认为这样做效率更高。
当年,万北村一队里的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公粮交了,余粮有了,农民们从不曾那么兴奋过。
当时,董可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史证明,他“顶着压力”悄悄展开的改革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十年过去,当年的生产小队长董可志已是“耳顺”之年,除担任本村的党支部书记外,还就任正大饲料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而且是该企业在中国区96家下属企业中唯一的一位农民董事长。
如今,西装革履的董可志早已看不见当年生产队长时的模样,但“敢于改变”的他依然怀揣着当年的岁月不能释怀。
人物速写
董可志,1945年生,1963年起任村干部。1988年始任党支部书记。现任万北村党总支书记。
1977年董可志推行“包产到户”后,队里的玉米获得了大丰收,公粮交了,余粮有了,生产队的人既新鲜又高兴。但各种流言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也接踵而来。从中央到省里的调查组、工作组一拨一拨地到了万北一队。“明明分了比不分好,为什么还成了反革命呢?”董可志被这种感觉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在没多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董可志的天也晴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尝到包产到户甜头的董可志又开始思考新的问题:一亩地一吨粮已经到顶了,吃穿、化肥、种子、农药的费用却是一天比一天高,粮食丰收了,还是富不起来,怎么办?他开始尝试办企业,集体办企业失败后,他又办起了私营企业,现在又搞起了合资企业。
1984年,他刚刚挑起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不久,便反复琢磨:万北村要想富,必须辟新路。于是,1986年,经过多方筹措,投资100万元,建起来大名第一家乡镇企业———麦芽厂,从此实现了人生的第二次飞跃。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的机器设备刚刚开“唱”,就因为原料不足打上了休止符。为了觅求新的出路,他又把麦芽厂改造成饲料厂。但是,由于工艺落后,他们生产的饲料难以占领市场。面对这一严酷现实,董可志毫不气馁。从1988年开始,他踏破铁鞋,历经磨难,终于在北京找到了跨国公司———正大集团中国区总裁李少庆。董可志以北方农民的执着、憨厚和诚恳,顺利打通了合资的渠道,从跨国公司那里掘来第一桶“金”。万北村成功与世界饲料大王泰国正大集团联姻,兴办了中外大型合资企业———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
董可志先后获邯郸市劳动模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市、县人大代表。所带领的万北村2005年至2009年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省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单位,市、县十佳文明生态村等荣誉。
董可志正像一艘鼓足风帆的航船,更加坚定的跃入市场经济的海洋。
新闻回放
《中国信息报》1998年12月11日《董可志:包产到户第一人》载:
到1977年,万北村集体生产已陷入难以维持的地步。那时,全队有46户社员,208口人,312亩耕地,集体虽然还有5眼机井、10头牲口和1辆马车,但干一晌活儿才挣3分工,不够一个鸡蛋钱,劳力都不下地生产,有的外出赶排子车拉脚,有的偷着做些小买卖,有的宁愿在家侍弄两只老母鸡,也不出工生产。春天麦田大旱,队里的机井闲着没人浇地。结果,小麦亩产只收了64公斤,别说向国家做贡献,连社员的口粮都不够,每人只分了32公斤小麦,在当时万堤公社的68个生产队,万北大队倒数第一。
……
1980年10月,中央75号文件下达,《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报道了万北一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各地都把推行责任制当成了治穷致富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这一来,董可志可成了大名县的大名人、大忙人,大名县委、邯郸地委分别组织讲授班,让他到各社队去介绍经验,外地来请董可志前去“传经送宝”的车辆更是络绎不绝。
1980年冬天,万北生产一队在董可志的主持下,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修改完善,成为不折不扣的“大包干”,犁地、浇地、播种、打场由生产队承担,其他农活和投资各户自行安排。责任田的收成,每亩交国家和集体125公斤小麦以外,其余归各户所有。集体留下机井、拖拉机、播种机和抽水工具,中小农具和牲口全部作价分给户。这样一来,把集中经营、统一协调和分散经营、独立劳动巧妙地结合起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更加紧密,不仅彻底根除了生产中的“大呼隆”和分配中的“大锅饭”,而且农户和集体的关系,由过去的行政指挥关系变成了经济合同关系,这实际上是一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
……
1990年开始,为了尽快奔小康,针对大名县农业大县这一优势,董可志经过认真筛选和考察,决定兴建全价饲料厂,走农产品深加工的路子。为争取立项,寻找信贷,考察技术、购进设备,他跑了14个城市,花光了自己的储蓄,借遍了所有的亲友,吃尽了数不清的苦果,历时4年,总投资3300万元,全套美国进口设备、年产6万吨饲料的大名县第一家中泰合资企业———邯郸正大饲料有限公司,在万北村诞生了,高达33米的主厂房赫然耸立在万北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如今的万北村,笔直的柏油路旁是一个个店铺,抬头是高耸的厂房,低头是漂亮的宅院,不时还能听到BP机、大哥大的鸣叫,谁能想像到20年前这里的贫穷景象呢?
……
如今,在董可志的带领下,万北村绿树葱笼,街净灯明,一幅新农村的景象。
摘自《邯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