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权屹夫率领的县、区干部、战士200多人和沈北支队政委刘世昌、参谋长刘清瑞,13团副团长赵世柱率领的部队及地委委员、铁岭县委书记孙良才,法库县委书记于之、县长王丹波、副县长刘泳川,前旗旗长郭巩等率领的地方武装,共1,100余人,被敌人包围在方园不到几十里的30多个自然村里,完全与省委、地委、军区、军分区失去了联系,已孤悬敌后,形势万分危险。严峻的形势逼迫他们必须迅速采取对策。9月13日,在法库县的大桑树林子召开了有刘世昌、孙良才、刘清瑞、赵世柱、于之、王丹波、刘泳川、郭巩、权屹夫和法库县大队负责人李长吉、新民县三区区长肖烈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会议的中心是分析形势,研究对策。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种前途:一是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战死或跳辽河;二是东渡辽河进行转移,保存实力。如果采取第二种方案,会不会有人说是逃跑主义,大家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同志说:“东渡辽河保存实力,有利于斗争,是积极主动地选择,不是逃跑主义”。也有的同志有顾虑,主张“化装便衣,就地坚持斗争”。会议一直开了3天3夜,通过讨论,大家逐步统一了认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东渡辽河进行转移,以保存实力。最后大家都掏出小本子,记录下来开会的情况,日后如果有人说是逃跑主义,由大家集体负责。并决定:成立东进支队,刘世昌为总指挥,孙良才为政委。一方面动员当地老百姓不要割高梁,保护青纱帐,并收购布匹做冬装,佯装在这里坚持斗争,用以麻痹敌人。另一方面则暗里周密观察地形,寻找船只,制定过河方案,准备东渡辽河。经过5天的准备,肖烈同志找到两只大船,石柱子村农民党小组五、六名共产党员从渡口国民党那里偷来3只小船,解决了过河的船只问题,并做好了渡河的一切准备工作。9月19日傍晚,所有的部队和地方干部秘密到达铁岭县白沙村附近的乌巴海集合,准备渡河。首先由刘清瑞带领4人中队乘船到达彼岸,迅速占领了团山子,在其附近布置了观察哨。刘清瑞又乘小船返回报告情况,当即决定领导干部最后过河,先让一般干部、战士东渡。1,100多人和500多匹战马整整过了一夜。天快亮时,刘世昌、郭巩和权屹夫等才最后一船过河。敌人打的冷枪子弹不时从头顶飞过,敌人的小股部队不断走动,情况极其危险。船过去后又不能靠岸,要过几百米的淤泥地才能上岸,孙良才同志的爱人常进贞是一名40来岁的小脚女同志,脚踩下去就拔不出来,在当时的危机情况下,时间不允许耽误下去,是权屹夫硬把她背上岸来,并把自已的战马让给她骑。过河后大家到清原境内的夏家堡子集合,为便于统一行动和指挥,将1,100多人编为4个大队,干部大队由孙良才、于之和权屹夫等负责。到辽东省西丰县见到了二分区司令员管松涛,借用他的电台向东北局报告了转移情况,并请示下步行动。此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向辽东进攻,在西丰境内和我方激战了一天,被我方消灭180多人,俘虏10多人,烧毁敌人6辆汽车,缴获一批武器。后到临江县进行了休整,在临江西七道江前方指挥所找到了辽东省委书记肖华,他告诉刘世昌东北局已经回电,对他们的转移行动予以肯定,全体干部、战士听后非常激动。刘世昌代表大家谢绝了当地党组织的挽留(当时各地都缺干部),决心打回辽西去。部队在由临江开往抚松时见到辽宁省主席张学思,在他的帮助下用20匹战马换了棉衣和杌拉鞋。之后部队在终年积雪的东北原始大森林里昼夜行军,行军途中经常断炊,有时一天只能开一顿饭,有一次大家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老百姓菜地里用冻得梆梆硬的白菜充饥,把钱放到白菜堆里。沿途他们除同饥寒作斗争外,还战胜了敌人无数次的围追,一次次打退地方土匪、红眼队的堵截,机智灵活地避开敌人的哨兵、巡警队的盘问和搜索,终于翻过长白山,经图们在明月沟火车站露宿两昼夜,乘火车经牡丹江到达哈尔滨,东北局领导高岗、周桓、刘亚楼等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并由刘亚楼同志作了形势报告。到西满分局所在地齐齐哈尔时,又受到分局书记李富春、黄克诚的亲自接见,并由李富春同志介绍了当前西满斗争的情况。辽西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听到消息后,专程从白城子乘火车赶赴齐齐哈尔迎接,陶铸同志见到大家后,首先肯定同志们进行转移保存实力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拉着大家的手眼含热泪动情地说:“我是接同志们回家的!”和老首长相见,激动得大家泪流满面。从1946年9月东渡辽河到1947年l月到达辽西省委所在地白城子,历时5个月,行程8,000里,纵横东北5省区16个县、旗、市,辽西省委、军区首长说:你们为党的事业保存了革命实力,选择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是一次小的长征。
他们在白城子进行了17天整训,整训内容主要有:一是总结前段工作,找出经验教训,发扬成绩,改正缺点,以利再战;二是整顿思想,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去夺取新的胜利;三是清理人员,精干队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四是学习时事政策和军事政策理论,武装头脑,克服悲观急躁情绪。陶铸同志对整训工作非常重视,亲自参加会议,与大家一起座谈讨论,整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整训后,他们于1947年2月到达辽西一地委所在地——内蒙古东部大沁他拉。立即组成东进支队,权屹夫是东进支队康平中队负责人之一。辽吉一分区司令员赵东寰率领东进支队13团、14团、15团和各县地方武装,在东北民主联军配合下,与敌人展开了拉锯战,经过三进三出,最终收复失地,夺回康平。东进支队于3月14日进入康平县境内敖力营子,与国民党东北长官司令部特务团加强营激战2小时,敌军全部溃退。击毙击伤国民党军200余人,俘虏45人,缴获六零炮6座,重击枪5挺,轻机枪22挺,冲锋枪52支,东进首战告捷。4月7日解放哈拉沁屯,4月8日拂晓包围康平县城,并发起进攻,城内守敌国民党71军262团骑兵连和县保安大队在沉睡中被炮火惊醒,乱作一团。我军打开哨卡冲入城内,巷战1小时,全部击溃守敌,活捉伪保安大队长李执训,俘敌官兵430人,毙敌30余人,缴获轻重击枪各1挺,长短枪200余支,汽车1辆,大批军用品和文书档案。解放被囚禁在狱中的干部、战士及家属50余人。4月11日根据整个战略需要,主动撤出康平,此为一进康平。在一进康平过程中,权屹夫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于1947年4月 25日,撰写了《康平县沦陷后各阶层动态》一文,用以指导工作。是年5月,我军开展夏季攻势,于5月17日、23日连续两次攻克康平县城,俘敌数百名,并于6、7月份几次重创进犯之敌,毙伤敌人180余人,俘敌13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30余支,大车20辆及大批文件,从而打开了康平、法库地区局面,全面铺开了地方工作,此为二进康平。是年11月10日至13日,国民党新6军169师505团先后3次侵入康平县城。为暂避敌锋芒,我军主动撤到县城以北腰段乡约窝堡一带,诱敌出城伺机聚歼。17日,敌505团团长张鸣铎率部出城抢粮,窜至城北敖海窝堡附近,我军奋起包围,炮弹命中设在兰家店桥南的国民党团指挥所,团长张鸣铎等当即身毙,我军乘机发起总攻,一鼓作气追击20余里,于东关屯附近将其聚歼。毙伤敌人100余人,俘敌300余人,缴获六零炮4门、掷炮筒10个、轻机枪22挺、冲锋枪32支、长短枪170支,子弹8万多发、炮弹600发、汽车1辆及其他军用品一部,此为三进康平,从此康平获得最后解放。
在二进康平收复康平县城以后,我军分区部队、县大队及地委、专署、军分区和县、区领导机关一直留在康平境内,一方面坚持武装斗争,一方面放手发动群众,重建民主政权。1947年7月10日,辽吉一地委在康平县召开了扩大会议,省委书记陶铸同志参加了会议,并作了总结发言,决定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消灭地主阶级。7月中旬,康平县委在五棵树召开县委会议,陶铸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和县委委员华子扬、张雪涛、权屹夫、王枫、梁天柱一起住了几个晚上。这次会议决定把军事占领变为群众占领,首先开展对反动国民党和反清算头子的斗争,以扫除发动群众的障碍。会后在全县逮捕了在国民党占领康平期间镇压革命群众的反动国民党党员和清算头子106名,其中部分反动头子被镇压,收缴大枪352支。

权屹夫(前排左二)1948年10月在辽北省康平县城
是年8月初,抽调20多名干部,组成4个工作队,分别由地委书记刘瑞森、专员宋广常、县委书记华子扬和权屹夫带领,在唐僧庙、莫力克、林家窝堡和腰段4个重点村,开展群众工作,进行土改试点。8月17日,在小莫力克召开第一次群众工作会议,总结4个重点村的群众工作经验,会后在四、五、七区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斗争。9月14日,县委召开第二次群众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土地斗争经验,会后组织200多人的工作队,在一、二、三、六区开展了土改斗争。土地改革中,各村组织贫雇农小组和召开贫雇农大会,开展诉苦挖穷根、翻身斗地主运动。根据1947年公布的《土地法大纲》,由贫雇农团和贫雇农大会划定阶级成分,贫雇农、中农挂红条,富农挂黄条,地主挂白条,对有民愤的地主进行斗争,戴高帽游街示众。据全县统计,土改时全县32,468户、188,392人,被斗争的地主976户、富农1,318户。根据“优待贫农,照顾中农,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雇农分好地近地,贫农分较好的地,地主分薄地远地,数量少于贫雇农,富农分给与贫雇农数量相同的地,中农一般不出不入。恶霸大地主净身出户,搬出大院,浮产、牲畜、粮食彻底挖光。中等地主,搬出大院,留部分浮产。小地主、富农征收其多余部分。中农不分浮产,原则是优待贫雇农,照顾中农,以户分等,物品定价。据四、五、七区和莫力克村等35个村统计,共分土地6,883天,房屋2,611间,牲口 2,700头,粮食676石,浮产折价247,646,070元(当时货币)。分得果实者5,878户,30,788人,占 35个村总人口的68.2%。到1948年3月,全县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平均每人分得土地5至7亩,由政府发给土地执照。
土改基本结束后,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支援辽沈战役解放东北的斗争。1947年4月,辽吉一分区主力重返康平后,康平成为辽吉军区 、军分区的中心,支援解放战争的前沿。1947年4月到1948年5月,有616名青年光荣参军入伍。康平县政府设战勤科,区设战勤助理,村设战勤委员,各村组织民兵站岗放哨,查路条。1947年冬,辽北平原积雪数尺,天寒地冻,东北人民解放军大批部队途经康平开赴前线,康平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出战勤,参加战勤服务队。青壮年抬担架、赶爬犁、运草运粮,年纪大的和妇女为前线碾米。1948年全县出担架400多副、大车(爬犁)200多辆、军粮60多万公斤、军草75万公斤。1948年春,辽河解冻在即,人民解放军大批途经康平南下,军草供应紧张。三区沿河屯村民工,冒险跑冰过辽河,到昌图境内挑谷草1.5万公斤,然后装车运往前线。1948年上半年,权屹夫等39名干部被选为康平县模范干部,是年8月5日召开了全县模范干部大会进行表奖,先进事迹刊登在辽北省委机关报《胜利报》上。

权屹夫(最左边站立者)1948年10月在辽北省康平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