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权军,男,1943年2月28日生,汉族,大学本科毕业,197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7月参加工作,原公安部纪委(常务)副书记(正司局长级)、部督察委员会(常务)副督察长。2003年8月退休后,任中国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任常务副会长至今。

1985年5月,权屹夫、权军父子在甘肃省兰州市
权屹夫,又名权链、权雳霆、权子舟,1920年2月2日生,河北省大名县东劝善村人,中国共产党员,司局长级干部,原行政11级,1989年2月13日因病在兰州逝世,终年70岁。
权屹夫1935年12月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华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先被我党派到国民党部队作统战工作,后相继任冀南三专署干训班学员,冀鲁中学(培训干部)队长,冀南三专署总务股长,肥乡县一区区长,冀南军区党委党校学员,元城县三、四区区长,北方局和冀南区党委党校后梯队整风学员,冀鲁豫七专署秘书。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北上干部团秘书,辽西省康平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副书记,四野15兵团南下干部大队中队支部书记,江西省南昌县县委副书记,江西省弋阳县县委书记兼县长。建国后,任弋阳县县委书记兼县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各界代表会议主席、土改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组织部干部处科长、副处长,中共中央组织部财贸干部处、工业干部处组长,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巡视员,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处组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副司局长,主持工作),煤炭部黑龙江七台河五七干校学员,甘肃省阿干镇煤矿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甘肃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省煤炭工业总公司顾问。
权屹夫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一生,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根据党的需要,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去战斗和工作。
一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
权屹夫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有父亲权高岭,兄长权林、权凤、权斌,常年劳动,但总是受穷,他们认为,原因就是家中没有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下定决心就是家里再穷也要供权链上学,将来有了文化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试图走旧社会的仕途老路。权屹夫就是靠兄长权林、权风给地主扛长活、打短工上学就读的,在大名七师(冀南革命策源地)附小和保定高级职业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在保定,积极参加了学生运动,上街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抗日救国斗争。“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他再也无法就读下去,便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
二 抗日战争时期
1938年5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权屹夫受我党指派到国民党冀鲁边区八县保安部队第三旅做统战工作。1938年3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河北省濮阳专员、冀鲁边区八县保安司令丁树本,副司令兼三旅旅长陈明韶在日本南侵时动摇不定,后经中共直南特委派人多次与丁、陈谈判,向丁、陈宣传抗日救国、团结抗日的道理,终于使丁树本、陈明韶答应了我党提出的条件,同意联合抗日。随后我党向丁、陈部队派出了一批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干部,作政治工作,由罗士高任保安司令部总政治部主任,晁哲甫任副主任。陈子敬(后贺亦然)任三旅政治部主任,李一帆任宣传科长,陈敬三任民训科长,孙汉章任总务科长,江东初任宣传队长。为了提高派去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干部的素质,加强对丁、陈部队的政治工作,以总政治部的名义开办了训练班。第一期在大名县北张村,第二期在南乐县袁东邵村,参加训练班的有权屹夫和郭广运、鲁持久、康敏等。培训后分别到团、营、连任特派员、教导员和指导员,权屹夫先后到九团、七团任连指导员。1938年10月,丁树本去冀县参加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磷召开的反动会议,丁、陈态度开始变化。后丁又去洛阳参加卫立煌召开的反共会议和受训后,丁、陈走向反动,开始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首先排挤总政治部主任罗士高,换成国民党员安敦信。陈明韶不准共产党在三旅发展党员,取消营、连教导员、指导员,取消共产党领导的救国会,成立国民党控制的“动委会”。1939年春,丁、陈禁止政工人员唱八路军革命歌曲,禁止给士兵上政治课,暗中搜查政工人员的背包和书籍,制造政工人员与军事人员的对立。权屹夫由于积极宣传我党的政策和进行抗日斗争,被丁、陈视为眼中钉。有一次权屹夫在魏县一带农村活动,把枪挂在连部房间内,丁、陈指使国民党一连长将枪偷走,反诬告权屹夫将枪有意丢失,要将其处决。经李一帆、陈敬三同志找丁树本、陈明韶据理力争,才得以幸免。后在丁、陈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进步青年按照党的指示,陆续撤出。权屹夫即到冀南三专署工作。
权屹夫到三专署后,首先参加了培训。后任冀鲁中学队长,为我党培养干部做出了贡献。继任三专署总务股长,肥乡县任一区区长。当时日寇炮楼林立,而且不断地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大扫荡,加上权屹夫不是当地人,说话口音不同,又没有亲朋等社会关系来掩护,工作环境和条件异常艰苦和危险。1941年12月,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在广平县召开了冀南一、三地委县级干部会议,报告国内外形势,传达上级指示,为渡过抗日的艰苦阶段,提出干部要地方化,就地开展游击战争。根据这一指示,权屹夫于1942年5月调回老家元城县(现大名县东部)任三区区长,后任四区区长。这一时期,在元城县坚持游击战争的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宋任穷和军区司令员陈再道同志,多次召开有权屹夫参加的县、区干部会议,分析抗战形势,指出形势恶化是短暂的,只要我们坚持团结抗战,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从而坚定了大家抗日必胜的信念。1942年8月后,上级又提出“区不离区,县不离县”的战斗口号。权屹夫根据上级的指示,在本区、县坚持游击战争,带领群众进行抗日活动,一次次粉碎日伪的大扫荡。
1937年11月13日,日本侵略军一个炮兵旅约6,000余人侵占大名,并成立警备司令部,下设警备队。2个月后,该旅大部分兵力继续南侵,大名城内常驻日本侵略军一个大队、二个中队,约400余人。1939年11月,日本侵略军又在大名组建了宪兵队。日本侵略军侵占大名后,还四处网罗汉奸、反动民团和散兵游勇,成立伪警察局、保安团和东亚同盟自治军,约10,000余人。1940年4月,日本侵略军开始推行其“蚕食”、“囚笼”政策和强化治安运动。至1942年春,先后在龙王庙、南李庄、孙甘店、铁卜营等城乡建立48座军事据点、碉堡和炮楼,较大的驻日本侵略军一个中队约100余人,较小的驻日本侵略军一个小队或一个班的兵力,并配备有重武器。同时,各据点、碉堡和炮楼还驻有大批伪军。这些据点、碉堡和炮楼建立后,对我根据地广大军民实行封锁和杀光、抢光、烧光的大扫荡,企图将大名根据地的党、政、军、民扼杀在被他们分割成小块的“囚笼”之内,并制造了多起惨案。如1937年11月初,日本侵略军沿邯广(邯郸至广平)公路向大名侵犯,对沿途村庄和无辜群众大施暴行。凡是未来得及转移的群众,包括年老体弱者均被杀害。大名县田固村王四被日本侵略军用斧头剁死,任云保、高风山等4人被日本侵略军扔到火里活活烧死,并将整个村庄放火全部烧光。杨庄村未来得及转移的38名男女老幼被日本侵略军全部杀害,村民王全被日本侵略军捆在树上,挖去双眼,用刀活活捅死。大李凝村30多名群众躲到天主教堂,全部死在日本侵略军的刺刀之下。1942年12月2日凌晨,驻铁卜营炮楼的日伪军包围了各姓固村,在寨墙西南站岗的赵保申被日本侵略军开枪打死。敌人进村后,村民手持红缨枪、木棍与敌人拼斗,许多群众被打死打伤,敌人放火烧掉房屋40多间,抓走、毒打18名村民,还将尚朝一、赵法起等2人捆在树上,用机枪扫射而死。
日本侵略军的侵略行经和残酷暴行,激起了我党、政、军、民的极大愤慨!大名县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针锋相对,进行反蚕食、反扫荡,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抗日战争一暴发,我党即派邓小平、刘伯承同志率一二九师挺进晋冀鲁豫,宋任穷政委、陈再道司令员就活动在元城县一带,进行抗日战争。1937年大名县成立了抗日救国会。1938年组建了大名县第四区抗日游击大队(简称四大队),约500多人。1940年2月,以四大队为主,与三、五区游击大队合编为冀南军区抗日游击大队第二支队,共1,500余人。1940年6月,二支队又改编为冀南军区新9旅26团,后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为冀南抗战写下光辉篇章。1940年6月,元城、大名、魏县三县分治后,元城县成立了武装科(后改为抗日救国会),组建了独立营,有300余人,有步枪200多支,机枪2挺,飞弹筒1支和手榴弹一部。1942年秋改建制为卫东支队,约有600余人。另外,于1941年后,还在青救会内挑选部分人员组建了青年连,有战士60人左右,每人配步枪1支。在县组织武装力量的同时,各区也都建立了武装大队部,各村建立了武装队部,并组建了自卫队,游击队、武工队、敌工队和青抗先等地方武装和民兵组织。从1940年到抗日结束,大名县、元城县地方武装和民兵曾多次配合主力部队或独立主动出击,打击日伪据点,破坏日伪公路,割电线、拆炮楼和平土寨等抗日活动。1941年11月一个夜晚,组织民兵1,000余人围攻张庄据点,一夜之间破坏日伪公路、割电线、填封锁沟达3里之长。1942年春,元城县白果、张铁集二村联防民兵配合区基干队,带领数百名群众火烧郑寨炮楼,将6名日本侵略军和12名伪军全部烧死。1942年夏,从大名县城出动日伪军2,000余人,到元城县南李庄村安据点,企图以此控制我鲁西北一带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为打破敌人这一阴谋,我冀南军区骑兵团、23团、26团,在司令员陈再道同志指挥下,组织了元城战役。县武委会组织民兵2,000余人,担架300余副,支援我主力部队消灭敌人。8月16日,我军民开始向南李庄据点之敌进攻,经过激战,全歼伪程坤团,毙伤伪团长以下280余人。权屹夫作为南李庄村所在地的三区时任区长,积极组织武工队、民兵和群众参加了这一战役。1943年农历4月28日,大名县四区游击队配合八路军某部一个连,巧扮成“东亚同盟自治军”,举着日本太阳旗,从大名县城方向往李马寨炮楼进发,该炮楼伪军信以为真,将我迎接进入炮楼内,一名伪军察觉进行反抗,被我当场击毙,其余全部束手就擒,缴获步枪58支。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期间,为我部队带路的民兵有300多人次,配合华北部队作战的民兵有20,000多人次和上百次战斗,为部队提供情报200多人次,成立担架队600多个、出担架3,000多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