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名儒医史承恩

名儒医史承恩

发表日期:2011-10-19 23:08:2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史承恩先生,字又光,大名人。幼年聪敏好学,系逊清末期有名诸生。先生苦研经书,志在科名。又喜医道,却有兼顾不瑕之势。适庚子(一九00)停科,读书士子不再科考,科名仕途已断。先生以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相固难为,良医亦非易。随奋志学医,达四十年之久,内经,难经及历代医家所著之丛书,遍为阅读。先生常言:阅读愈多,愈觉医道之难为。其中所尤难者,是在女子。女子得病为极微细,当询及病情,又含羞不言,一委诸医。如仓公之诊女子,脉出鱼际一寸,方知其思欲之不随而病,可见诊治女子,诚非易易,确乃乎此。先生所处时代,正值清末民初,斯时封建思想很浓,男子稍差,女子尤甚。先生奋力苦研济世纲目,金匮内女科等书,自愧天性不载莫窥奥秘,竟欲中止。又可眼看许多青年女子,因产病而夭亡者甚众,心实恻然,遂勉为其难,决心攻之,奋研不止。略有收获,便施治于女子产病,所治皆愈。由是又光先生之名闻诸于世,众谓先生为妇科良医。

一九二六年,先生巳年逾花甲,经众亲友相请,促先生开馆授徒,以臻后继有人。先生难负众望,遂在本街北头老爷庙内设帐教书,仍兼行医。求学者、请医者络绎不绝。

俟后,先生新宅落成,便将学馆迁至家中。先生白昼教书,以诸子百家,五经四书为主,夜则传医,以神农本草,脉论医理主之。就读学生前后百余人,中有习医者二十余人。学成后,从教者有之,从商者为最,从军从政无几,从医亦仅二人。

我于一九三0年曾受业于先生门下,就读三年之久。我家与先生系隔墙紧邻,通家世谊,过从甚密,有时先生隔墙相呼,即可趋前听教,较之他生确实受益多矣。

先生性耿直,洁身自爱、凡登门求医者,不论贫富,均等对待,概不收脉礼费。患者病愈后,携礼酬谢时,若贫者先生则谢绝礼品,温语相慰,若富有者,则力拒之,亲朋厚友,碍于情面,则略留些微,以示领情而已。凡受惠于先生者,莫不心怀感激之情,交口称赞先生医术超众,品高德昭。

一九三四年夏,众议为先生挂匾,以彰其德。众亲友乡谊等,皆盼早日促成美举,遂于七月间,一日同时悬挂两块金字巨匾,一曰:品高行洁,一曰:德行丕奕。足见先生平日施德于人之处。此时先生已年逾古稀,精力渐衰,教书行医两者兼施,颇感力不从心,遂撤帐罢教,仍为众施医。众亲友皆劝先生著书留世,造福后人。先生则勉承众议,著有:《产前产后要言,附瘟疫大略》一书,于一九三六年出版。此书广为流传,大多为懂医者或从医者所收藏。此书凡粗通医道者,皆可参用,屡屡奏效,给后人造福不浅。

一九三九年,先生年老多病,又因时局动荡不安,不堪纷搅,溘然与世长辞。简葬于城东孔庄村后地。众门生公议,集资为又光老师树碑立传,永记先生功德。碑成后,立在先生墓侧大路边,碑的正面:逊清诸生史公又光老夫子德教碑,背面是先生生平传记。后因多次洪水泛滥,碑已无存。

 

 

随笔附记一则

 

史又光先生待人谦和,处事公正,热心公益,无论贫民富户对先生都很尊重。全街道民众都愿推举先生为两街之长(满州街、忠义街),因先生年老体弱,两街又选一名副街长,协助先生跑腿办事。凡遇上边有小数派款时,数目不大的,先生即解私囊予之令去,数目较大自力难承时,交公议处。遇有派差要夫时,先生主张贫户出人力,富户出钱出物资助,公正处之,贫富皆服,乐从其命。遇有街坊邻里发生矛盾争吵,众劝不解时,又光先生至,数语慰劝,双方即可罢争息斗,各自了事。故此先生死后,众人怀念不已,很多人互相传说:梦见了史又光老先生,升为大名府城隍爷啦……”等等,一时众说纷纭,好像确有此事。此说虽是无稽之谈,但也说明众人对又光老先生长思怀念之心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