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鹿之名始于周穆王。穆王在位期间(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周游天下,曾三次游历菹台(即沙麓山)。事见《穆天子传》卷六。文献如下:
己巳,天子□征,舍于菹台。
辛未,猎菹之兽〔《管子》曰“菹菜之壤”,今吴人呼田猎茸草地为菹,音罝〕,于是白鹿一逆逸出走〔言突围出。牾,触也,或曰所驾鹿迕,犹惊也〕。天子乘渠黄之乘□焉〔自此已上,疑说逐得鹿之状〕。天子丘之〔丘,谓为之名号,方言耳〕,是曰五鹿。官人之□是丘,□其皮是曰□皮,□其脯是曰□脯。天子饮于漯水之上〔漯水,今济阴漯阴县,音沓〕,官人膳鹿,献之天子。天子美之,是曰甘〔自此以上,皆因鹿以名所在地,用记之也。今元城县东郭有五鹿墟,晋文公所乞食于野人处者也〕。
癸酉,天子南祭白鹿于漯,□乃饮于草中〔草野之中〕,大奏广乐〔大,谓盛作之也〕,是曰乐人〔亦以纪之〕。
乙丑,天子东征,舍于五鹿,叔坐思哭〔思哭盛姬〕,是曰女坐之丘〔因以名五鹿也〕。
癸酉,天子南征,至于菹台。
周穆王第一次游玩五鹿是自濮阳北上,当时五鹿名菹台。穆王“舍于菹台”,兽猎时,一头驾车白鹿受惊逃逸,穆王以五头鹿驾车追及,“丘于菹台”。周制,天子驾六,因穆王驾五鹿,故称菹台为“五鹿”,五鹿为菹台异名。此后五鹿之名渐渐取代菹台,世人知五鹿而不知菹台,由五鹿之名相继又有沙鹿、沙麓山、五鹿墟、东土山等异名。好事文人附会,望文生义,称五鹿山得名盖因山有五峰,貌似五头梅花鹿而故名,实大误。
周穆王第二次东游“舍于五鹿”时,因宠妃盛姬旅途中病逝,其女叔女坐在五鹿思念亡母盛姬而放声悲哭,又称五鹿为“叔女坐之丘”,为五鹿之异名。
周穆王第三次东游五鹿,是自北方南来,留居五鹿山多日后,又东游漯水等地。
周穆王三次游历五鹿,五鹿风光之秀美可见非同寻常,为人烟富庶之区。山南漯水充沛,山中林木茂盛,野兽出没其中。“古者名山大川,皆天子使吏治之,而入其贡赋。是以九州川浸山薮,各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夫子作《春秋》,虎牢不系郑,沙鹿不系晋,缘陵不系杞,楚丘不系卫,盖别天子之守地也(一云:《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鹿系晋)。”(《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作为名山大川,五鹿何时归属周天子直辖,文献缺载,不得其详。
周穆王游历五鹿所经行之道是历史上的古莘道,五鹿居于古莘道咽喉要地,由五鹿经行古莘道南可直达周东都洛阳,东北至临淄。周穆王游历五鹿时驻跸行宫在今大名县石家寨村,现存庙宇为明朝时重修建筑,民间俗称泰山奶奶行宫,香火盛大。
范鉴古《沙丘堰记》:“东土山在石家寨之西门外,以香火会名于遐迩。东土山者,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谓沙丘堰,大河所经,以沙麓山而名。又周穆王女叔女坐 曾居此,亦称女女坐 丘,皆是物也。……其地西为黄河故道,东南距南沙麓山四五里,其上庙貌巍峨,神像庄严,俗称泰山奶奶,每岁阴历二月中有香火会,盖始必因叔女坐 而起,后误,随俗称以为泰山奶奶云。”
五鹿城因五鹿山而得名。齐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58年),筑五鹿、中牟(今鹤壁市西)、邺(今临漳西南)、盖兴(今山东沂源县东南)、杜丘(今聊城)以卫诸夏之地。(《管子·小匡》二十)这是史籍中明载五鹿城筑城之始。此后,五鹿城因处于交通要道之上,军事重镇地位突出,战事频仍,归属不一。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晋伐卫取五鹿,晋文公封五鹿为舅父狐偃(子犯)采邑,狐偃后世遂以五鹿为氏。
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卫献公自齐还国,临行,齐执政崔杼止其帑求五鹿。五鹿归齐。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四月,赵稷据邯郸起兵,齐、卫出兵相救,围晋五鹿。
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八月,齐、卫救范氏,围晋五鹿。
民国《大名县志》记载五鹿城城址“在今城东四十五里,春秋时卫地,亦于齐晋接境。又《郡志》:旧元城东三十里,有五孝城,当即五鹿之误。按:五鹿在今九区劝善村东北里许。”
民国《大名县志》以前的旧志均记载五鹿城在“元城县东”,未确指何地。民国志指劝善村东北里许为五鹿城的依据是“旧元城东三十里有五孝城”,认为五孝城即五鹿城之误。这个推断是错误的,五孝城并非五鹿城,典籍中对五鹿城有明确记载。
张守节《史记正义》称:“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张守节为开元年间人,元城县治所已经由王莽城迁至今双台村。《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又载:“沙麓者何?河上之邑也。”沙麓即五鹿城,五鹿城为黄河边上的城邑。《穆天子传》明载周穆王“舍于五鹿”,穆王驻跸之地今石家寨村就处于沙丘堰南端,古黄河东侧,正是“河上之邑”。齐桓公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筑五鹿,应是对周穆王驻跸的五鹿城进行加固修缮,石家寨村即五鹿城所在。
秦统一六国后,坏城郭,平毁原诸侯国间长城巨堑和城郭要塞,铲除交通障碍,减少割据称雄的屏障。五鹿城在秦以后史籍中不再出现,大约在此时平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