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候别都,即魏武侯城的所在,明正德《大名府志》、《大清一统志》等志书均记载在“元城县南十里。相传魏武侯所置,旧有坛,亦曰武侯坛”。这里的元城县治所在北宋大名府城。据此推断,魏武侯城在李茂堤村一带。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文候七年(公元前439)得邺地(今大名、魏县、临漳一带),改为“魏”,后世遂称“魏郡”、“魏州”、“魏县”,寻又改为“邺”。魏文候礼贤下士,以名士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为师,筑礼贤台(魏县城所筑礼贤台系明代修建,以存其迹,并非原址。),四方贤士多归之,魏地成为魏国的一个政治文化中心。魏文候治魏有方,魏遂强大于三晋,魏人由此拒赵抗齐。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子魏击立,是为武侯。魏武候以魏地为别都,筑城廓建馆舍,公子元食邑于此。别都即陪都,这是大名在历史上首次作为陪都出现于世,开启大名辉煌陪都历史之端倪。
清乾隆《大名县志》对魏武侯别都有了第二种观点,认为今天西魏庄乡的吴魏城、苗魏城、中魏城、双魏城、李魏城村、杨魏城村“疑即其墟”。民国《大名县志》沿袭乾隆志观点,在卷六记载:魏武侯城:《明志》在府城南十里。按《汉书·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又曰魏城亭。应劭曰:魏武侯别都。今府城西南十里,数村布列,皆名魏城,疑即其墟。
“数村布列”的魏城村其实是西汉的魏县县城,并非魏武侯别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今天的大名县境内首次建县,一为元城县,一为魏县。两个县的县名均由魏武侯而来,魏县县名是因为魏武侯别都而得名,元城县县名是因为魏武侯公子元食邑魏武侯别都而得名。西汉元城县故城有专述,在固城村(见汉元城县故城)。指认为魏武侯别都的今大名县西南吴魏城、苗魏城、中魏城、双魏城、李魏城村、杨魏城村其实是西汉魏县治。
魏城村这一带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位于大街一带的大名府城毁于洪水,燕王朱棣令都指挥吴成择地迁建,吴成最初选择在这几个魏城村动工兴建,地工已丈量好,中魏城是十字大街所在,吴魏城是北门,双魏城是东门,杨魏城村是南门,李魏城村是西门。后因土质不好没有建成,只好重新选址在艾家口北建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城)。因为没有建成府城所以村名取名“未城”。这个传说看似有道理,实则因“魏”“未”谐音简写得来,乾隆志明载这几个村庄名“魏城村”,这个传说纯属贩夫走卒的无稽之谈,不足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