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元城县,此为郡县制以来今大名县境内首次建县。命名为元城县的原因是战国时期“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汉书地理志》应劭注)
关于汉元城县的治所,大名旧志没有详细考证,多泛泛记载为“汉县治,近沙麓。”《郡国志》:“沙麓山旁,有元城故城遗址,盖汉县治此”。《水经注》云黄河“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今天的石家寨村即古沙丘堰,《水经注》明确指出汉元城县的治所在石家寨村的东南方向。在石家寨村的东南方有固城村,民间俗传这里就是旧元城县城,汉元城县治即此地。
固城村作为元城县治,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至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弃,前后存续757年。其中在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正月十一日,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治曲梁(今河北曲周西南),与邺郡号称京畿“三魏”。阳平郡治元城县,辖元城、馆陶、清渊、阳平、东武城、发干、顿丘、东平八县。这是首次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在今大名县境内设置。自阳平郡设置以来,直到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阳平郡移治馆陶县,这座元城县城作为郡治315年。
从元城县治城还走出一位皇帝,曹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六月,司马懿将曹魏皇族的王公囚禁到邺城,将魏文帝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安置在阳平郡元城县。到了嘉平六年九月,司马师废掉齐王曹芳,从元城迎回高贵乡公曹髦继承皇位,曹髦时年十四岁。不幸的是,这位颇有才华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司马家族摆布,明知不成功,仍悲壮的率军讨伐司马昭,兵败被杀,年仅二十岁,时为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
元城县废入贵乡县以后,这座故城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它仍旧在历史的典籍中时隐时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刘黑闼攻魏州不下,引兵南拔元城,即是汉元城。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魏州军乱,二月十二日,乐从训与大将王问、马武率相州步骑三万人攻魏州,至魏州城下,赵文弁不敢出战,被牙兵所杀,推牙将罗弘信知留后事。罗弘信引兵三千出南门,初战斩张全素,杀兵无数,余退守元城。二十二日,罗弘信遣梁怀谨率三万人马直扑元城,乐从训率余部逃窜。这里的元城就是汉元城县。
在北宋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北流,借助黄河河运的便利,在固城村东北,黄河支流的河道内曾发现有装载货物的宋代沉船。《元丰九域志》记载元城县有四镇:大名、故城、安定、安贤,故城镇就是汉元城县治,这也是汉元城县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上了。因为黄河在北京大名府东屡屡决口,泛滥,洪灾致使故城镇的经济地位日渐消退,结束了经济大镇的地位,沦为僻远的小村庄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