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城为唐元城县治。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分贵乡、莘县地复置元城县,治王莽城。这时距废元城县入贵乡县的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已经56年了。王莽城的由来是因为它位于王莽河北岸,故称王莽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二月二日,又移元城县治于魏州(治今大街村一带)东北三百步,与贵乡县同附郭,为望县。自此以后,元城县始终是附郭县。王莽城作为元城县治共27年。
旧志记载王莽城“在城(大街故城)东北二十余里,王莽河北岸,亦谓之故元城。”其他信息全无。元城县移入魏州城后,王莽城并没有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相关的史料记载为我们找寻王莽城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没有王莽河(黄河)流经魏州城北的记载。《元和郡县志》记载“王莽河西去昌乐县十六里,去贵乡县三里。”故有人怀疑《元和郡县志》记载有误,认为王莽河应该“东去贵乡县三里”才对。在这个错误的认识下,有人推断王莽城应该在今天的红庙与金滩镇一带。事实上,王莽河确实流经魏州城西,再东北流。
《旧唐书》记载的惬山之战可证王莽河在魏州城西。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河东节度使马燧等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悦,破魏博兵于洹水(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村),斩首二万余级,田悦收残兵婴城固守。朱滔、王武俊率军来援,安营惬山(今岳庄村),与唐军在惬山西侧、永济渠东侧大战,唐军大败,跌入永济渠溺死无数。夜,朱滔等堵塞永济渠,决水断绝唐军粮道及归路。次日,水深三尺余,水入王莽河。马燧、李怀光、李抱真、李芃四节度兵涉水而西,退保魏县(今大名县周村西、祝村东)。王莽河在魏州城西,永济渠东是无异议的。
《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记载的赵在礼作乱一事可证王莽河确实流经魏州城北。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二月,瓦桥换防戍兵军乱,奉效节指挥使赵在礼为帅,焚掠贝州。乱军南下临清、永济、馆陶,所过剽掠。邺都(唐魏州城改名)都巡检使孙铎等请率一千精兵于王莽河伏击叛军,邺都监军史彦琼不许。夜,叛军攻北门,守军溃乱败走。
唐光化二年,幽州帅刘仁恭侵魏博,攻魏州上水关馆陶门(今北门口村)。汴将葛从周救魏博,败却之。胡氏曰:门以路出馆陶而名。
赵在礼叛军进攻魏州的路线,是唐宋时期河北平原中部的南北主要交通干线。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篇四八《河北平原南北交通两道》有详细考证:出魏州城北门,东北五十里至馆陶(今馆陶县城),在永济渠东十里,又五十余里至永济(今馆陶县张庄桥村),又五十里至博州(今临清市),又六十里至贝州治所清河县(今清河)。
后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契丹进犯,陷贝州、博州、元城至邺都城下。契丹行军路线仍是赵在礼叛军进攻路线,邺都即魏州。元城县早已附郭,契丹攻陷的元城就是唐元城县治所在的王莽城。攻占王莽城后,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率铁骑三四万建牙帐于元城,以前锋赵延寿驻军南乐。
王莽城在北门口(魏州城北门)至馆陶县城之间,北门口村北二十余里的地方有个村名名王乍村,村名来源是历史上有个番王曾经在这里住过,所以叫王兆村,后来改名王乍村。(见《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王乍村条下)据实地调查,村民在挖地窨子的时候,地下五六米处发现有古代灶台、建筑基址等,出土有灯盏、碗、砖石等文物,确为唐宋时期的遗物,这里确系一处唐宋时期的城池。
综上所述,王乍村应该就是历史上的王莽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