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故城共有五处遗址,在今大名县境内除魏城村之外,还有两个,在今天的大名城西北,杨桥镇南的西马头东、北马头村南、祝村北、魏庄村西。这座故城唯一的地面建筑是一座东岳大帝庙,称之为旧县庙,在今天的高速公路东侧。旧县即旧魏县,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将旧县庙附和王莽追刘秀的民间传说,称刘秀在这里被救,为纪念这件事改名救驾庙,后又有人谐音称九仙庙,其实都是旧县庙的谐音。
旧县庙,明清时期位于大名、元城、魏县三县交界处。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昌乐县置魏县,魏县治于村渡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宇文化及率兵自黎阳(今河南浚县)北趋魏县,鸩杀秦王杨浩,即皇帝位,国号许,改元天寿,置百官。攻魏州,四旬不克。次年正月,经魏征游说,元宝藏举魏州降唐。唐淮安王李神通大败宇文化及,斩二千余人,拔魏县,宇文化及东走博州(今山东省聊城市)。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为避水患,魏县徙治,由于村渡西西迁,即由旧县庙东侧移到旧县庙西侧。作为魏县治城159年。
《魏县治邑志》称魏县故城:“今名旧县店,亦曰魏店。五代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戴思远自杨村袭晋魏州,晋将李嗣源觉之,自澶州驰进,军于梁公祠下,遣人告魏州为备,思远至魏店,嗣源遣兵挑战,思远知有备,乃西渡洹水,拔成安,大掠而去。”
《魏县治邑志》记载有误。梁将戴思远军事目的是出其不意攻占魏州,自濮阳率军北上至魏店,魏店必然位于魏州城西南,远非魏州城西北三十里的旧魏县治城。又,晋将李嗣源驻军梁公祠,遣兵挑战戴思远,假若戴思远在旧魏县治城,李嗣源应在惬山迎击才对。又,戴思远知魏州有备,率军西渡洹水,拔成安,大掠而去。洹水即永济渠,旧魏县治城本就在永济渠西,怎会再次“西渡洹水”?此魏店是今天大名县旧治乡魏店村,在魏州城西南,远非魏州城西北的魏县治城。正因为《魏县治邑志》记载的失误,征引时又不详甚考证,导致有人认为今天大名县旧治乡魏店村是一处魏县故城。
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魏县治城西迁后,于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魏县治城再次西迁洹水(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村),原因是为避黄河毁城的威胁。魏县治城在此存世330年。
魏县西迁洹水后,旧魏县治城仍然是一处军事要地,屏障北宋大名府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赵构自磁州(今磁县)东奔大名府,临行前,差遣刘浩领一支军队南趋澶州、滑州迷惑金军,又移檄大名府路帅司,差两路人马分别前往旧魏县、内黄县驻劄,严防金军,大名府路总管司差遣孟世宁领兵三千驻屯内黄,大名府路兵马都监王彦领兵二千人,驻屯旧魏县。
这也是旧魏县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的典籍中,此后,旧魏县急剧衰落,竟然达不到一个镇的规模,仅是分散的几个村庄。在我们调查走访中,西马头村民告知,在以前打井的时候,多次出现新井恰好打在旧井之上,出现井摞井的现象。井摞井现象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旧魏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