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大名县故城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大名县故城

发表日期:2011-9-28 12:25:3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大名县故城有三:北宋大名府城、北宋大名镇、旧治村、今天的大名县城。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七日,改广晋县为大名县,这是大名县第一呼声,县治附郭大名府城,在今大街村一带。

大名县曾经一度由大名府城外迁,为了研究需要,摘录有关文献如下。

《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载:“元城,赤,熙宁六年,省大名县为镇入焉。……大名县,次赤,熙宁六年,省入元城。绍圣三年复。政和六年,徙治南乐镇。

《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条下载:(熙宁)六年,省大名县为镇入元城……元城:二乡;大名、故城、安定、安贤四镇。

《宋会要辑稿》方域五大名府条下载,大名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元城县,绍圣三年复。”……“南乐县,绍圣三年废隶大名县。……绍圣三年十一月九日,北京留守司言德音,移南乐县于废,罢大名赤县,基内建制请以大名县为名。从之。

《舆地广记》卷五北京大名府元城县条下载:大名镇,汉馆陶县地。东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后周、隋、唐因之,后唐更名广晋,汉乾佑初改为大名。皇朝熙宁六年省入元城。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大名县省入元城县,原大名县将为大名镇。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复置大名县。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徙治南乐镇,即今天的旧治村。对于这些,文献记载相同,但对于大名县何年由大名府城外迁?迁至何地?文献缺载。

《舆地广记》记载大名镇属于汉馆陶县地。东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后周、隋、唐因之。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馆陶西部于魏州西北三十里古赵城(今黄金堤乡包头村)置贵乡县。大名镇应该在今天大名县的北部,原贵乡县区域内。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贵乡县东南移三十里,以孔思集寺为贵乡县治(今大名县大街村故城内)。贵乡县治移往东南后,不到30年,隋炀帝即开凿永济渠,沟通南北,漕运的便利,使得沿岸迅速崛起一批新城镇。原贵乡县治频临永济渠,大名县由府城外迁,原贵乡县治所在的古赵城是个最好的选择。

自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大名县迁到南乐镇(今旧治村),跨越金、元、明三朝,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8年),大名县的县治除短暂再次回迁府城外,始终以南乐镇为县治。关于南乐镇,明《正德大名府志》载南乐镇居北京大名府之南,民物茂盛,堪称乐土,故名南乐。

在南乐镇筑城自金屯营始。明景泰三年(1453年),大名知县陆彝修大名县城,典史郜镕主其事,在原土城墙旧址之上重筑,周五里,墙宽二丈五尺、高二丈六尺,建东西二门,东为崇仁门、西为广义门,城门之上建城楼,并浚护城河,深一丈,宽一丈二尺。

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知县徐士彬重修城楼、角楼。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知县华舜钦增设南门。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知县朱湘改东瓮城稍南向。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闰六月,大霖雨,四旬乃止。漳、卫涨溢,水势汹涌,冲决护城堤,直扑大名县城,泉涌入城,冲塌城墙一面,平地水深丈余,漂没庐舍几尽,城垣几成废墟,溺死无数。大名县自建县城一百三十年来,虽水患频仍,未有如此重灾。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大名县乡贤张崇功催促,李本意费时两月,修筑大名县城墙,重筑三门,其上建城楼,城高三丈五尺,宽一丈二尺。又费时一月修筑护城堤,堤高一丈五尺、宽五丈,堤基坚固。

万历三十八年、清康熙十一年又两次修葺。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因大水毁城,大名县治所于次年迁入大名府城,县丞、把总仍驻旧治,后县丞迁徙龙王庙镇,把总迁徙牙里集,逐废为村,今为旧治乡政府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