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北京大名府城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北京大名府城

发表日期:2011-9-28 12:24:5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北京大名府遗址在今大名县城东北1-8公里处,以大街、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门口、南门口、铁川口(即原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门。

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毁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历时1042年,曾两次做为国都,七次成为陪都,一直是州、郡、府治所,特别是北宋北京大名府,更是名闻天下。1993年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唯一可展示的的北宋都城遗址。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为魏州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使它取代了邯郸和邺城,成为黄河以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朝后期,魏博与成德、卢龙、淄青并称河朔四镇,魏博居首,辖七州,成为北方雄镇。唐光启四年(888年),魏博节度使乐彦祯将这座城扩大到城周80里,共分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大城、罗城和牙城。大城周长80里,罗城周长40里,牙城规模较小,整座城的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当时京师长安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它的周长是将近74里。而魏州城比京都长安城还大,魏州才是当时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城。

五代时期,后唐同光元年(923)四月,李存勖在此登上皇帝位,改魏州城为东京兴唐府。此后,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置为陪都,约40余年。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为了抵御北方契丹南侵,升大名府为陪都,名北京。将罗城收缩为周长48206步,皇城周长3198步。皇城布局仿照正都东京汴梁。罗城共9个门,2水关。皇城共6门。北宋时期,大名府作为陪都共70余年,为巩固北宋统治,抵御契丹南侵,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其陪都史上最长、最辉煌、最光彩的一幕。北京外城的周长比京师开封城的周长仅短27步。直至宋神宗元丰年间才向外展至50165步,比大名府城周长多1公里。

金代,藩国大齐设国都于此,不久又降为陪都。这是古城最后一次作为都城。

元代,为大名路总管府治所。明初,为大名府治所。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漳、卫两河水齐发,城圮水。

故城从建成到水毁,共经历9个朝代,历时1042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伪齐、元、明19个朝代,先后做过郡、道、州、藩镇、路、陪都、国都、府等;大都督府、总管府、大都府、节度使、安抚使等重要军事政治机构都先后驻扎此城,管辖过今北京市、辽宁省大部及黄河以北山东、河南两省广大地区。

1993715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