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揽胜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古今揽胜 >>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明清大名府城

大名境内古城遗址综考:明清大名府城

发表日期:2011-9-28 12:23:2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大名府故城毁于漳、卫洪水。都指挥使吴成相其地势,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镇北二里徙筑新城。依照周礼,城周长九里,高三丈五尺,广二丈五尺,池深四丈五尺,宽九丈。城设四门,以儒家仁义礼智命名,东体仁,西乐义,南崇礼,北端智,四门外为瓮城,东西瓮城门朝南开,取意朝阳,南北瓮城门向东开,取意迎喜。瓮城之外,有四座大石桥横跨护城河,连通城内外。除城门之外,城墙均是土筑。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大名府知府熊祥在四门上建城楼。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韩福、石禄相继修筑。

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大名兵备道、副使陈大宾在学宫前开小南门,并小南门外建文峰塔。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大名府知府姚汝循申请国帑,以条石为基础,五尺以上用特制青砖垒砌,内侧用糯米、白灰等夯筑,城始坚固。

明隆庆二年(1568年),大名府知府郑旻疏通大名府护城河,修筑防护堤,修学宫和元城书院。隆庆四年(1570年),夏,王叔杲任大名府知府,于府署东创建宾馆,建挹芬亭、晚香堂。因大名府城小南门位在巽方,泄气,利于学而不利于府,塞小南门,建影壁补其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大名府知府涂时相以形家言,南自白水村坝口开支河十余里,流经大名县城西门半里外莲花池一带,北抵艾家口漳河故道,建石闸引水入大名府城护城河。七月,刚竣工,淫雨适至,漳、卫俱水大发,涨漫溢,大名府城南城墙坍塌,城中几成巨浸。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六月,大雨连日不断,大名府城墙自西而南坍塌里许,元城县知县陈伟修治一新。康熙四十年(1701年),大名府知府鲍复昌修葺大名府城墙。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大名知府俞品增修大名府城女墙。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大名府城墙浸透丈许,知府朱瑛率众昼夜补护城堤,水猛溢入堤,走避城上。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动用国库四万三千两重修大名府城,次年五月工竣。重修后城墙外长一千二百六十九丈八尺七寸,里长一千二百四十丈四尺九寸,高三丈,连垛口三丈六尺,女墙高三尺,水溜四十八道,炮台三十六座。

清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大名道李德立、大名知府辛文沚等劝捐修大名府城垣,修补城楼,疏浚护城河。余资修缮大名府关帝庙、城隍庙。

清咸丰三年(1853年)春,大名道何耿绳、大名知府武蔚文率大名知县黄赐履、淡春晖、元城知县扬子仪倡捐资修大名府城外围和护城河,堵塞小南门。知府毛永柏倡捐修筑内墙。光绪年间,大名镇徐道奎派兵修补。

19455月,日寇弃城逃窜,为防止日寇再次盘踞大名城,发动群众拆除城墙。此后,19461月、19472月又进行两次大规模拆城,城墙成为土丘,但基址没有变。1974年,县房产股在城墙上建公房162间。此后,其他单位相继占用城墙建家属院,周围群众见此,纷纷占为宅基地。

1985年以来,陆续对北门、东门、西门城楼进行重建。19951016日,明清大名府城(今大名县城)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邯郸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借河北省三年大变样之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复城墙。

古城自徙建伊始,至民国初年废除府一级建制,始终是大名府治所。此外,大顺广道、直隶总督、直隶巡抚、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大名道、冀南道、大名专区等市级以上行政机构相继设置,为冀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