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滩镇(原名小滩镇),清朝同治年间,礼、兵两部尚书毛昶熙,河南武陟县人。乘船路过此地,小滩镇人仰慕他的名气,设宴招待,请其为本镇命名,席毕他随手写了“金滩镇”三个大字,沿用至今。
明清以来,不仅大名县,河南一省之钱粮兑运,向在小滩,正谓可以顺流直下,而漕艘无虞也。河南粮道佟凤彩条议请迁卫辉府。一时督抚、河台、卫河分司踏勘河道。因小滩以上至卫辉,河道宽窄不一,水位深浅不等,更加之弯曲过多,弯度过大,不便行舟。事经三议,河南抚院据实题奏,不便改迁,照旧小滩兑运。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奉旨依议在案矣。现有村名厂门者,即是当年河南粮米存放之粮仓大门也。
漕运繁盛,引得数省商贾云集,特别是陕、晋商贾最众。现在龙王庙、金滩镇,皆有山陕会馆遗址犹存,就是明证。
金滩镇,元代以降,回民众多,教民笃信伊斯兰教。始建于元代的清真寺,后朝屡有翻修。它座落于北街路东,坐东朝西,建筑风格奇特,是阿拉伯风格与中式建筑完美的结合。是镇周边的教民集会与诵经的场所,俗称叫“做礼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