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御凿大运河,穷兵黩武征高丽,劳民伤财游江南,以致民不聊生,刀兵四起,国家败亡。
而唐朝以后,享其大利。江淮稻米,沧魏盐赋,皆赖运河而畅通,南北官民,多受其益。
古城大名,在建国前后,傍水建窑,平原无山石,大批石料皆由运河从河南浚县大伾山水运而来。两岸百姓,筐抬肩扛,把船上石料堆积岸边。还有一段时间,大批男工响应国家号召,全去挖海河去了,两岸妇女,巾帼不让须眉,挑的挑、抬的抬、扛的扛,硬是把鱼贯而来船上的石料,全都运上了岸,保证了窑火的不停顿。龙王庙镇(文革中改称红卫镇)南北两个窑场,南一北三,四洞火窑,日夜窑火不断,青石入口,白灰出膛。运河两岸,百姓修房,国家建厂,所用白灰皆出此处。为新中国的建设,功不可没。世人都说水火不相容,而在此处,窑火因水而功成,水因窑火显业绩。成为了水火相生又相容的典型范例。他今天就像一位英雄归来,正在炫耀他的光辉历史。
文革时期破四旧,把很多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的石碑、石佛、石牌坊、墓志铭等等,都被它无情的吞噬了,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它今天又成了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正站在受审台上,接受历史的审判。
运河岸边,龙王庙南北至今还矗立着两座建造牢固,雄伟壮观的窑址。只可惜,南窑因被村民挖土,已毁去大部,部分窑址尚在;北窑,也是最好的一座窑址,圆形砖石结构立窑一洞,与四方倭角形三合夯土立窑两洞,南北对歭,方圆结合,上有天桥相通,周围有铁栏扶手(现今已无铁栏扶手)。

龙王庙镇石灰窑东部

龙王庙镇石灰窑西侧局部
人立其上,四周景物,一览无余,虽高处不胜寒,而安全可保无虞。远处相望,巍巍壮观。成为避暑纳凉、谈天论道的好去处。已为本县文保单位所保护。
御凿大运河,功也?过也?
雄伟壮观的窑火遗址,功也?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