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卫河大名段码头数处,至为重要。一为龙王庙,村名的来历说法有二:一,相传在明朝以前,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只有几户人家。有一年发大水,把三角店的一个木质龙王神像冲到这里,有人将神像打捞起来,在卫河东岸修龙王庙;又一说为:此处原为一个三角坛,方圆几百亩,久而不涸,或以为龙湫也!建龙王庙于其上。古庙灵湫一水中分即此处也。两说并存,村因庙而得名。龙王庙设有“天篷”厘卡,货场数处,北盐南米,东货西瓷远输京、津、晋、冀、鲁、豫数省,河中船艘,首尾相连。码头两岸,运货车马,川流不息。曾为一县之首邑重镇。
龙王庙因是水旱码头,四方来此经营者,店铺众多,商户林立,遂成大镇。陕、晋商贾众多,清朝乾嘉年间,在镇东南部曾建有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有大殿、两厢配殿、关帝殿、财神殿、大过厅、戏楼等等建筑设施。听本镇老人说,当年还经常在戏楼下看戏。只可惜文革时破四旧,全部拆除,荡然无存。龙王庙其它古景还有:“走桥不见桥;一步三孔桥;三山加一井;铜狮子一人高”。
龙王庙码头实在太大,河东数个大货场,还是无法放下全部货物。还在河西甘庄村开设了两个大货场。龙王庙货场主要存放洋货与杂货。甘庄北货场主要存放煤炭与瓷器,南货场主要存放食盐,食盐的存放量最大,堆积如山,远销大名、魏县、成安、邯郸、武安、涉县等大批县市。
因食盐的量太大了,车马众多,川流不息,经常在路上塞车,货物常常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因此众盐商共同出资修了一条专用道,专供运盐使用,起名盐路。盐路起点在甘庄村南,经李茂堤村南、邱堤南、逯堤、樊庄、韩道、麻神庙一直向西,直通邯郸。别说在古代,就是现在,因运输一种商品,就修一条专用道路,在全国也不多见。在冀鲁豫三省间,更是创举。
龙王庙镇明清时期,还建有高大坚固的寨墙,宛如一座城池,东西南北辟有六门,分别是:西北门、东北门、正东门、东南门、西南门、正西门,各有名称,西门因滨临卫运河,名曰“临卫门”。后来洪水泛滥,把西寨墙冲毁,龙王庙寨墙只有五门,而不见了正西门。现还存世一块清同治年间的,西寨门上的青石质门匾。

龙王庙西寨门之门匾“临卫门”
龙王庙,顾名思义,就是庙院大,香火旺盛,建筑宏伟,远近闻名,地名才被称作龙王庙。

龙王庙内石佛像
成语:“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就源于此地。文革时虽被毁去大部,旧址与山门尚在,

龙王庙遗址一角
还有一通明成化七年的“大名县重修龙王庙记”碑;一通清光绪年间的“重修龙王庙记”碑;

明成化“大名县重修龙王庙记”碑局部
河西货场甘庄还有一棵明代古龙槐,树冠茂密青翠,见证着当年的繁华。

龙王庙码头甘庄货场古龙槐
解放初在原码头处,构筑了一座木质长桥,以方便两岸通行。

龙王庙木桥残桩遗迹
1976年夏,因年久桥危,终行拆除。现镇南北各有一座混凝土钢筋结构的现代化大桥,横跨卫河两岸。

龙王庙南大桥

龙王庙北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