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寻访邓丽君故乡始末

寻访邓丽君故乡始末(5)

发表日期:2011-9-20 11:20:3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编者按:“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台湾歌星邓丽君小姐,不论在何处演唱,都不忘向人道及老爸邓枢和祖籍“河北大名府”。而通过她唱的《小村之恋》,更深情而真挚地表达了她向往与怀恋故土的心声。这里刊登有关邓丽君故乡和亲人的一篇文章,以飨读者,并慰邓丽君父女思乡情。

 

故乡像一块磁铁,总是吸引着远方的游子。即使那些出生外地,没到过祖籍的人,也会从父辈的言谈中领悟到对故乡的遐想和思念。台湾歌星邓丽君所唱“……啊,问故乡,是否别来无恙……”听来隐含这种依恋深情。也许是由于我们是同乡的缘故,每每使我对她的思乡心境深表同情,总想把家乡———河北大名的情况告诉邓丽君父女,以慰他们的思乡之情。小城多可爱

大名,坐落在河北省南部,南界河南,东临山东,有一派令人心旷神怡的平原景色。

大名,历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即有3000余年。春秋初叶,五霸之首齐桓公就曾在此筑城以卫诸夏。唐朝时才将此地称为大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此游历,曾做诗曰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百里喧歌钟……”可见当时之盛。到了宋代,这里是四大京都之一的北京大名府。翻开《水浒传》,其中对大名的描写不下十余处……现在的大名城,又已经历了500余年,不少文物古迹还保存完好。方正的城区,威严的四门,田字形的大街,都是当年的旧规模。遗留下的一部分城墙上,长满了果树。

祖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大名也换上了新装。旧城的四关外,一座座工厂、学校、医院、影剧院纷纷建起。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水渠如网,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工业也已初具规模。具有数百年传统的麦草编织工业,不断发展,精致实用的麦秆制品行销国内外。河北特产香脆可口的京都烤花生就在这里制作生产,销往日本、香港等地。这里生产的机械产品有的也进入了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常有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外国厂商和台湾人士来探亲访友,洽谈贸易。

去的去,来的来,小城风貌永不改,外面的世界虽美丽,小城更可爱。邓丽君这深情的歌声,实在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故乡大名的写照。故乡别来无恙

邓丽君的父亲邓枢先生的出生地——邓台村,是一个堪称秀丽的小村。弯弯的漳河故道,青青的杨柳长堤,傍依在小村旁。过去的邓台,是个穷苦的地方。它夹在漳卫二河之间,一年发水数年不见地皮,好年景也只收一季小麦,经常靠河滩芦苇为生,不少人家外出要饭。邓丽君的爷爷、父亲都是不堪穷困的折磨而外出谋生的。如今,邓台大变样了。漳、卫二河已经根治,二十多年来从未闹过水灾,旧河道变成了良田,农业年年丰收,家家丰衣足食。

在家里,我们见到了邓枢先生的叔伯兄弟邓书业。他已经57岁了,身体很健康。邓枢先生外出时,他还不到10岁。但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二叔邓洪池家有个叔伯哥哥,学名邓枢,小名新玉。他听到新玉哥还健在的消息后,十分动情地说:我们亲叔伯兄弟六个,现在只剩三人了,大哥书山在辽宁定居,新玉哥又在台湾,这么多年没见面了,俺老哥仨要能聚到一块该多好啊!

邓枢先生的两个姑姑也都健在,邓枢先生叫她们社姑香姑,按大名家乡的称呼,她们是邓丽君的老姑。我们离开邓台村,沿着邓枢先生年少时经常送社姑回婆家去的路,向东周庄走去。一路风光,邓枢先生一定还记得当年:田野一片黄水汤,惟有芦花白茫茫,不过,这是邓台人对我们的追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良田一片青翠,机井喷泉吐玉,农民们正忙着耕作。昔日的两座木桥已改建成能并行汽车的水泥桥。邓枢先生的两个亲姑姑都住在东周庄,老姐俩是妯娌俩,住家又是门对门。香姑是邓枢先生外出后,改嫁到这个村的。两位老人的丈夫都已去世,漆下儿孙满堂。香姑一听到侄儿新玉的消息,又惊又喜,刚要到对门告诉老姐姐,又转身回来,说是她老人家身体不好,怕猛一听喜讯喜着了。可不大一会儿,社姑就听到了消息独自走来了。一进门就说:是俺新玉有信了吧?你们怎么不叫我来!说着眼里涌出了泪水。老姐俩坐在炕沿上,你一言我一语,诉起了她们的满腹思念。

原来邓枢先生8岁丧母,父亲外出不归,是爷爷奶奶和社姑抚养的。社姑出嫁后,三天两头总要回娘家看他。每次回婆家时,又多是新玉送她走,送到东周庄就住下玩几天。玩够了又是姑姑送他回去。当二位老人听说邓枢先生春节期间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十分焦急地说:新玉是属大龙的,正月初十生日,算着是67岁了,可再大,俺也觉着是个孩子。俺老姐俩都七老八十了,就剩一件心事,再见见俺新玉和他的一家。

这一下,压在我心里的一大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想,总算把进到这个单位的第一件事干下来了,可以给领导们一个交代了。

 

 三进东周庄 

 

按照周秀文同志信上的要求,不久我拿着照片再次去了大名。中新社的意思很明确:让他的两个姑姑再辨认一下,这是不是她们的侄子,两头都要对上。事后我才得知,港报之所以在这个期间推出这篇稿件,是有一番用意的:原来,当时邓丽君正在港演出,而她的父母也都来港。据说,其父看到这篇稿子后大受刺激,曾痛哭一场,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样,从那一头看可以确认了。由于无法跟大陆这边沟通,他们商量后决定照一张三人的合影,刊发在香港中派报纸《明报》上,其用意也显而易见:通过我们转交。

稿子的发表已在大名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毕竟这是封闭了多年后,大名首次在海外媒体上刊发这么大的一篇直接宣传大名的稿子,而且又与那么大一个歌唱家(当时歌星一词还没有在大陆流行)攀上了乡亲,所以大名许多人都在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大喜讯四处传播,甚至传出了邓丽君马上就要来大名唱歌的消息。也正由于此,此次的大名之行也使我明显感到了待遇的不同:不用自己去买饭票了,由宣传部领导陪着到小食堂吃饭。第二天又派了一辆车送我和建军到东周庄。

三进东周庄是轻车熟路,很快就进了村,来到社姑家的堂屋。当社姑和香姑戴上老花镜,用颤抖的双手捧起照片端详时,说真的,我突然又紧张起来———如果她们认不出来这个人,岂不又成胡闹一场了吗?然而,我的担心立即就成为了多余,我看到她们是一种不加掩饰的激动,大姑先说:错不了,就是俺侄子,那眉眼,那模样,都没变,就是胖了,老了……”说着就流下泪来。我顿时如释重负,这才想起此行的任务,忙招呼建军拍下这感人的一瞬……